吴文:国家的重大项目比较考验领导人,开发商设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开发商选择的水平,开发商选择的水平高,建筑的效果就好一点。说起这个我的体会比较深,前一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中国人寿河南省公司十五万平米办公楼的招标,设计图画的都很好,包括清华、中原、同济都参加了,最后的评审还是河南省人寿的老总说着算。从公司来说,这些领导人能够民主一些、专业一些,开发的建筑可能就更贴近我们所说的绿色环保,能够更舒适,更人性。

万达地产项目管理中心总监吴文
如果相对来说不是很民主,专业上面就不会很清楚。中关村有一个商务区,分为25个地块,地块的开发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前卫的,前卫在于它的地下空间在开挖的基础上做了一个环廊,在国内来说是比较先进的,一个长1.9公里的交通环廊,把全部的市政设施弄到管沟里面,底下分了好几层。开发完后国内开了很多会,后来国内很多机场搬迁后都留下了待开发的城市中心,当时这些经验在国内都做了一些交流,包括后来的奥运区地下开发,地上分为25个地块,地下基本上全部掏空了,所有的地下和交通环廊相连。中关村西区在原则上就完全可以做人车分流的设计。
但是从现在十多年的开发情况来看,这样的建筑设计存在很多毛病:
第一个毛病是每一个开发商拿到地以后,就会用你地下的环廊,环廊在当初设计的时候小面包车是下不去的,因为高度有限。每一个地块都有一个进口一个出口,相对来说干扰也比较大,对于开发商来说,拿到地却不愿意进入环廊。
第二个问题,环廊作为城市空间,属于开发商自己管理的一部分,有一段时间环廊是迟迟没有开通的,这样就存在诸多矛盾。
第三方面,还涉及到国土资源,土地出让问题。你地下掏空了,我地上的土地出让就会存在问题,因为土地出让都是地上地下一体的,地上我交土地出让金,地下要交很多配套设施费用,现在地下部分不存在了,地上部分还如何出让。
高强度的开发,我们规范的是两千平米地下空间,你还要做性能化设计,这么大空间的消防设计、出入口安排怎么解决。所以说这些在我们中关村西区开发的时候国内是比较前卫的,而且作了大量的工作,清华做的每一个地块都有二层连廊的,从城市规划来说,这是和单体建筑有密切关系的。谈绿色建筑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材料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最主要的还是市场因素,还有决策的程序问题。
举个例子,北辰开发的双限房,拿地的时候是人民币2,300多一平米,限价是人民币4,000多一平米,大家可以看看,60~80平米的房子加上时间的成本、拿地的成本、限价的成本,你卖出去的价格应该是多少。北辰在开发双限房上是赔本的,那么赔本的情况下怎么办?这就是开发商要考虑的了,也是我们甲方要考虑的,原来造型上的价格要砍掉,高品质的玻璃要改成塑钢,所有的标准全部降低,北辰做的还是不错的,在双限房里还设计了车库,一般来说,双限房是高度密集的小户型,三户或者两户才能有一个车位,所以地面停车等措施都是为了省钱。这样的情况逼着开发商不得不考虑成本的因素,无论是是国企还是民企,开发商应该完全按照市场角度来开发。
我们最近拿了一个马坡项目,相关部门噪声测试显示超标,要求必须做好防噪声设计,比如三层玻璃加上断桥铝合金,算算我拿地的成本就人民币一万多一平米的楼面价,马坡目前的售价才一万五,我要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我目前的方案是在十四万平米,270米乘以370米的用地里头,用70%的地建30%的低层住,用30%的地建70%的高层住,这样才能达到我的效益最大化,从土地的规划上来看,只有这样做才能盈利,才不会亏本。
目前看来,影响的最大因素在于周边楼盘的竞争,国家出台的政策。我们所有的投标方案都有绿色环保因素。有些东西在设计的时候和绿色建筑是一致的,高校的培养是分很多方面的,但无论如何高校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很多高校的老师把副业当成主业,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开发应用的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太阳能路灯,只有廉价了才能够大规模的应用,开发商的背后是有政府存在的,楼盘的售价是建委规定的,不是市场说着算的。应该把绿色建筑理论体系、高校体系和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目前看,价格标准、验收标准卡住开发商,导致直接影响设计师的建筑设计。
国家的CBD项目非常多,大部分项目都缺失相应的规范,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现在我们经常是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所说的绿色单体建筑,开发商是没有研发能力的,但是把这些都归为设计院、高校、材料企业是不现实的,国家相关机构的规定能不能实施下去的确存在问题。
朱斌:我们应该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在中关村也拿了一块地,设计的建筑外墙号称“呼吸式玻璃幕墙”,本身就是双层的low-e玻璃,冬天关上百叶可以保温,夏天打开百叶能够换气凉爽。整个设计过程比较复杂,使用过程还需要培训。

中冶置地规划设计部经理朱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