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住宅产业化设计路在何方  > 正文
住宅产业化设计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 2014-01-20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畅言网编辑:

严总刚才也在记录一些东西,现在也请严总谈谈。

严涛:

刚才李老师说了很多,我觉得目前这个产业化也谈了很多年,按理说咱们这个住宅本身就是建筑行业里面技术含量偏低的一个类型,在技术上我应该是没问题。但是,如果没有人去推动,那么这个产业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从政府、开发商、施工企业、设计师和消费者这几大人群来看,施工企业是很愿意推进产业化的,而且政府也愿意满足老百姓的居住需求,但是开发商、消费者和设计师就不一定了。

严涛

先拿设计师来说吧。如果在这种住宅里面大部分真的实现产业化,那么大部分设计师就得下岗了,因为都不需要他们了。当设计变成一个选择和招聘的工作,设计师以后就会分化,有一部分设计师专门做这种定制的、个性化的产品,比如体育馆、写字楼或者私人住宅。其他大部分做产业化住宅的设计师,我觉得就应该并在开发商里面,就像国外那样,美国好多大的开发商他们都有自己的设计师或者设计团队去做,万科完全有能力养一批纯粹满足他生产需求的设计师。咱们刚才讲的橱柜就是这个概念,橱柜的设计师也是属于某一家橱柜设计公司,他给你量尺寸给你做设计,住宅同样是这样。这样对某些在传统上靠住宅来生存的设计师或者设计院来说,他们肯定不愿意。开发商自己都做好了,那他为什么还要请你来做设计?设计费也同样会降低,你的任务量也会减少,对不对?而且对他们来说方便了未必是好事。

然后就是开发商。如果开发商他在一定时间段内在全国各地都有这种大规模的开发,那么他也愿意做。因为做一个户型他可以复制一千次、两千次,这样他的效益就很大了。但是有一些小开发商好几年才能拿一块地,他们为了让这块地的产值出得更高,肯定要挖空心思来做一些个性化的设计,你的标准化我恰恰不想用,我要故意做成非标准化的,这个附加值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很多小的开发商他们肯定不愿意做,所以也会有一部分开发商不愿意做。万科它的量就算已经是中国第一了,但同样没有能达到。比如说50个标准户型吧,50个标准户型就算能打遍全国,它同样不能达到产业化的地步。好多地方一做社调,消费者喜欢什么80或者70的户型,可能你为这个地方做了一个标准化,你想把这个搬到另外一个或者是相邻的一个城市,当市场一发生变化,老百姓的需求提升了,以前喜欢70的,现在喜欢80的了,而且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购买力也在变化,这样就需要你原来的标准化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如果说一个标准化的东西每时每刻都在变化,那它就不能产业化。汽车现在的发展状况可能2-3年换代,但你在70年代或者80年代可能是5-10年换一代,因为这才能保证一个批量的这种积累过程。而住宅现在我们做不到,它天天都在变化,可能有时候是开发商或者营销的目的要故意改变这些户型设计,有时候是消费者愿意变了。所以,对于这个产业化的固定时间,你想把它固定下来的时候发现市场已经变化了,你推出的产业化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了,如果另外一个开发商没有做这个产业化,它随便设计的可能就比你这个的竞争力强,那你就已经淘汰落后了。所以说开发商也不愿意做。

还有一个就是消费者现在心理不是太成熟,如果说是纯粹为了满足居住需求的消费者,当然可以会认同你的标准化,因为有没有格局无所谓,有个几十平方米住就行了。但是对于很多那种改善性住房的需求者来说,如果我上一个房子买的是所谓80平米的标准化,我下一个换的还是80平米或者90平米的标准化的房子,可能他们就没有任何意愿要去改变他们的需求,对于他来说更愿意买一个个性化的。

所以,从人的因素来说,有三分之二的人群是不太愿意推进产业化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是阻碍产业化最大的原因。另外,除了主体是人,还有一个个体,就是咱们研究的对象这个产业化本身。如果把住宅看成一个工业产品的话,那么跟他可类比的项目不多,住宅本身有地区差别、气候差别、居住生活习惯的差别,从这个课题研究来看,住宅产品本身做产业化它也是有些障碍。还有一个就是刚才李老师谈到的,咱们把住宅做产业化肯定要有几个这种模块,这个模块刚才您谈到的是五大模块,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可以把它分成一个基本模块(就是基本功能性的模块)和装饰性模块。刚才说的有偏于功能性的模块,还有一个是属于装饰性的模块。比如同样一个组合按照您的这个软件我挑出一个A楼型,另外一个设计师也挑出一个A楼型,如果这两个楼一模一样,那么设计师确实要失业了,因为没有任何设计可做了。所以,就必须有一个装饰模块配合基本功能模块。这个装饰模块可能是结合咱们与时俱进的审美习惯,中式的或者美式的,等等,这些装饰模块跟咱们的基本功能模块怎样才能有效连接?刚好之前我在奥地利参观了一个高层建筑的木结构的工业化,如果木结构只能用在低层建筑上可能觉得这个范围有点窄,所以他们就在研究这个木结构体。他们大概做了有18层,一些装配包括螺栓什么的都很标准化。但是咱们中国如果还是延用传统的建筑材料,比如混凝土、砖,我觉得永远都做不到产业化。你必须在材料上做出改变,也

就是建筑材料的革命,逐渐替代常用的混凝土。混凝土肯定是最好施工(或者是最方便施工),但是不环保。所以材料本身也要有革命性的变化,否则产业化怎么推也推不动。除了我上面说的这些,这个产业化可能还会牵扯到其它很多核心问题,只有这些核心问题都通盘解决以后,才能去研发、建立标准体系、组织生产等等。咱们中国的工厂生产力是足够的,就看咱们前面的那些工作,首先五大人群通过的教育或者培训意愿是否都足够了,大家都认为这个是有用的,特别是造成对大部分是有用的;其次就是该做研发的做研发,该做户型设计的做户型设计,该研究材料的研究材料,先把它们做成一个体系,最后可能由一个以设计院为主的机构来把这个所谓的研究成果整合到一起,或者可能是其它的一些专门化的公司或者工厂,把这个成果整合。我觉得形成一个标准以后,这个标准不应该是一个特别固化的标准。而且我觉得还有一个隐患,咱们现在把远景看得那么光明,如果说再过五年咱们中国的住宅建设量没现在这么大了,还会不会有很多人愿意去买这个产业化的产品?到时候,咱们这个产业化期望达到的节省时间、节省金钱的意义还有多大?

责任编辑: Ju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