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住宅产业化设计路在何方  > 正文
住宅产业化设计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 2014-01-20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樊则森:

我说一下,做产业化我比较实干一些,刚才有专家也说了万科的一些问题,我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理解的产业化是分两块,一块是结构的装配化,一块是内装的工厂化,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咱们现在所谓住宅的产业化体系。我们从07年开始就一直在做这个工作,首先要解决结构装配化的问题,因为这是个突破口。内装的工厂化实际上刚才谈得很多,而且供应商也已经解决了。对这个产业化的东西,我觉得不管大家有什么观点和看法,我觉得我们必须从一个从实战的角度来看问题,所以,从我的角度去理解,可能诸位的一些观点我也赞同,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也说一些自己的观点。

樊则森

首先我觉得国内推进产业化的第一个问题,是生产和设计的脱节。咱们作为建筑师得先自我批评一下,咱们设计师就是讲创意和方案,没人去关注技术就往往导致设计和实际的东西脱节。所以我觉得对产业化而言,建筑师首先要解决的是设计和生产的衔接问题,说透点就是你要做产业化住宅或者是产业化公建,首先要了解产业化这个东西在工厂是怎么来做的,甚至更多的是,你要给工厂提供一些技术支持。他们按照你设计的想法去进行技术的更新,来推动产业化技术的进步,我觉得这才是正道。但实际上往往咱们由于设计和生产的脱节,大家并没有关注产业化到底在工程里面怎么做。实际上我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发现更多的是生产部门的技术能力比较欠缺,因为咱们国内从整个设计行业的技术能力,要找到真正实干的专家还是不难的。但是,由于咱们可能过去太多的偏于创意、理念、概念等等,真正技术的观念其实大家不太到位,所以我觉得设计和生产的脱节可能是我们在这个行业内推进产业化的一个瓶颈。我不反对创意、创新、概念,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建筑师都去想这个概念,可能有一部分建筑师去找到自己和技术的结合点,因为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有不少这样的建筑师是这样做的。

第二个观点就是,国内的产业化推进比较难。我们现在的项目总的合同额积累起来达到了70万平米,设计了50多万平米的产业化住宅,所以说我们还是有一定的量来作为基础。现在北京有一个十几万平米的小区,也全部采用装配的建设方式。但是,在保障性住房和咱们其它一些房地产项目上,采用产业化方式来建造它最大的困难还是产业链和利益链的关系。如果是单个的技术然后用工厂的方式来建造,那只能称为工厂化或者叫工业化。只有把整个所有工厂生产的东西放到一个市场上,然后通过采购的方式形成一个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里面,它支持的东西和传统的利益链支持的东西是两个概念。产业链是市场化的行为,你质优价廉,我就购买你的;但利益链就是一些别的东西了。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北京市政府过去两年在保障房中特别想推进住宅产业化,但一直是事与愿违。咱们现在大部分的保障性住房是从拆迁安置开始的,这和咱们的建设体质有关系。拆迁安置的时候第一个接触的对象就是像村里或者镇里的一个开发公司,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先把一块地随便盖起来,让农民先搬进去,然后另外一块地腾出来去搞开发。保障性住房大部分是由他们来建,这是你无法控制的。这样的结果,往往就是领导说要搞产业化,他们却说不会搞,你再怎么和他们说,他们还是不会,你能怎么办?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事推不下去。包括咱们一些传统项目,其实里面有很多事情你是没有办法控制的。因为如果真的有相关产业链,他们的利益就没了,所以这块的抗性很大。

如果说要改变这种局面,可能就需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需要从系统性的角度来考虑和解决很多问题,这些事具体我们就不展开讲了。我认为产业化就是一种技术的进步。现在香港、新加坡这些地方推行产业化的成果都挺不错,那是因为它们的那套采购体系是认可你技术能力的,也就是能力越高的企业获得这个项目的机会就越大,包括在日本和欧洲,它们的整个操作模式都是要以技术为先的,而咱们很多时候要决定一个企业是否中标并不是以技术为先。在所有的建筑企业都不去关心技术的情况下,你如何去谈产业化?严总刚才谈的就是我们国内的粗犷型的施工模式,为什么粗犷,就是因为他们要做城镇转包,而且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他才能赚钱。如果他不是城镇转包,而是要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效率的方式,然后他的总包费还是这么多,他只赚人工降低的那部分钱,这样技术就进步了,产业化就有希望了。所以,我觉得应该从这个方向上去考虑这方面的原因。

我觉得产业化推进比较困难的第三个观点可能就是消费心理的问题。中国老百姓一听到产业化就以为是千篇一律、呆板,其实这些都是误区。实际上这是一个管理体制的问题,最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技术没能达到一个高度,还需要业内的共同努力,做一些精品的房子,让人家知道产业化的住宅是一个高品质的住宅。另外,我觉得大家对万科有一个误解,我不是万科的人,但是我还是要给万科稍微做点儿申诉。说实话,在国内像万科这样认认真真做产业化的企业真的不多,产业化走到今天要是没有万科、远大这些一线的企业花钱去做,没有王石这样热心的人去推动,产业化走不到今天。所以,我觉得万科它首先对产业化是一种推进的正能量。其次就是对成本上的误解。成本是和规模有关系的,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尤其是产业化。我举个例子,如果产业化的成本高了你是不是就认为它没有生命力了?我对此是持否认态度的,因为这和你的品质有关系。比如说苹果手机,刚出来的时候都说贵,但是很多人都去购买;比如星巴克,大家都说星巴克暴利,可还是去喝星巴克。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品质好。如果产业化能做到给客户带来好的品质,我觉得成本就不是问题。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大家对别墅是不是产业化的误解。我刚才在听的时候,觉得全世界各地对产业化的侧重点都不太一样。像日本它是集合住宅,而香港和新加坡都是以产业化为主;日本、美国还有欧洲的很多别墅也是产业化。我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比如你们家是一个钢筋混凝土的房子,你想扩建,你可以从市场上买来一个精装结构,你可以设计好了精装结构然后工厂给你个性化定制好后给你把精装结构运过来,把门窗所有的都组装完了交给你。说到底,它就是一个散装的汽车的概念,这在美国是做的非常地道的。无论是精装结构,还是木结构,又或者其它结构,它都可以用产业化的方式进行建造,实际上这种个性化的东西也是一种产业化的概念。在个性化和产业化的矛盾之间,我觉得用工厂制造的方式来解决个性化的问题可能是一个方向。

责任编辑: Ju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