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瑞林
我是来学习的,我自己研究的是近现代的艺术史。首先感谢会议盛情邀请,我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参加会议,前面听了很多老师的发言,我获益匪浅,得到很多启发。我就把我的感想零零散散的表述一下。
前面有老师已经说了,前些年建筑界已有了热烈的讨论,关于建筑究竟是不是艺术的问题,从今天到会嘉宾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似乎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建筑可以规划到艺术的门类,可谓是实用的美术,这样的话,我们就是一家人了。就不存在建筑和纯粹的艺术、绘画和雕塑之间的冲突的问题了,这个在我们这两个领域就结合得比较好。
贝聿铭的建筑造诣是很深的,但他的建筑并不是我每件都喜欢,比如香山饭店我就不是很喜欢,但苏州博物馆还是很喜欢的。既然大家承认建筑是艺术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是一家人了。建筑界存在的问题,在绘画界、雕塑界、美术界同样也存在,下面我就讲一讲所谓的民族化问题。建筑界的民族化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后争论得很厉害,从五、六十年代这个口号提出来开始至今,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个人不太认同这个口号,所谓民族化、本土化,这个口号是否有必要提出来,我个人表示怀疑。自从五四运动以来甚至洋务运动开始,总觉得西方的、洋的就是现代的,中国民族传统的就是旧的,这个观念实在是有问题。所以现在一说现代化就要模仿西方,说到本土就要模仿古人,虽然拷贝、模仿是一个学习的必要手段,但总是模仿也不行。在建筑界,很多东西是很容易被人看出模仿痕迹的。总是拷贝下去,中国就成了一个拷贝场,遍地是山寨的东西,这恐怕也不是好事。太过于刻意了,他们的动机暂且放下不说,越是要刻意追求,反而越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这样就会强制性地贴标签。
我比较推崇有自己民族的文化品格,最好像盐和糖溶于水一样,要自然地将它溶化在其中。现在建筑界那些了无痕迹的东西太少,其实这也是有外在因素的,那就是创作者本身的素养不够。大多数设计师没有把自己的心血浇灌到建筑中,所以我希望民族化、本土化话题不能总是重复以前的观点和行为,不能刻意追求。我赞成朱锫先生的观点,可能成功的少一点,失败的多一点。所以这个问题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为什么本土化、民族化这个问题一直经久不衰呢?其实就是一个政治驱动的问题。我们国家是一个很政治化的国度,民族也是很政治化的民族,政治情结总是无法被摆脱。我们的建筑强调的政治功能很多,政治性质的建筑总是占很大比例,比如故宫这样的宫殿式建筑,把建筑的政治功能强调到一个不适当的程度,所以说中国建筑师的确是比较难做的。现在中国大一统的项目比较多,比如广州大学城,硬件设施可谓是世界第一,但里面的交通却是很混乱,甚至没有出租车行驶,我们不应该把建筑扎堆建在一起。所以我现在很害怕去海淀图书城、西单图书城这些地方,因为在里面就会晕头转向。当然这其中也有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还是当政者要让建筑宏伟壮观。利用这个机会,我希望向当政者呼吁一下,要多重视一下建筑的文明功能、文化功能,甚至是娱乐功能,适当减弱一下政治功能,或者是软化一点。让建筑平民一点、轻松一点、生活化一点。虽然“扬我国威”的想法我很理解,但“和风细雨”比“暴风骤雨”还是好一些的。
点击查看更多嘉宾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