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数字中国 开启BIM时代(二)  > 正文
BIM——全球建筑师的共同语言
——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
发布时间: 2011-03-15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转载自: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对于中国建筑业的蓬勃浪潮,BIM的应用仅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使BIM真正融入建筑师设计理念中,贯彻到建筑整个产业链尚需时日。畅言网近期采访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他同时也是国际建筑师协会(UIA)职业实践委员会的联席主席,他介绍说BIM是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很重要的推展方向,已经纳入UIA职业实践委员会的推荐导则里。访谈中庄院长详细介绍了清华院在BIM实践应用的现状,充满信息地对未来BIM在院里建筑设计应用进行规划。清华院的BIM技术中心得到了领导层的全力支持,他们是脱离了设计产值独立存在的,从而可以潜心研究和实践,努力地探索出一条BIM与设计真正结合的应用之路。

 

国际建筑师协会(UIA)职业实践委员会的联席主席、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

畅言网:请您谈谈BIM对中国建筑界行业的意义?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现在推广BIM方面的工作现状?

庄惟敏:BIM的出现意味着设计行业将出现重大转机,这是设计行业必然要经历的新的平台。可以说BIM并不是一项新的技术,在西方以已经应用很长时间,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设计公司已经有大量的实践。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BIM已成为一种发展主流,UIA也将其作为建筑师职业实践的推荐导则。在欧美国家,BIM项目的数量已超过传统项目。而这所导致的国际环境的变化,其实也能促进BIM在中国的发展。因为,一旦涉及到跨国合作,通过BIM即可以做到同平台对话,也就无形中达成了与国际接轨。在不久的将来,BIM会像当初CAD一样广为所用,引领行业技术更新。但是我们必须清楚,BIM不是一个工具,它是一个从真正设计理念和思想都发生变化的平台,是整合设计的过程。BIM的发展无论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都是必然趋势,是建筑师必须掌握的技能,是全球范围内的建筑师实现交流的共同语言。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在2010年成立了BIM技术中心,这是一个研究、推展、支持的平台,帮助清华院整体搭建BIM发展的架构,从最初的培训开始,逐步推进BIM的应用进程。我们曾经参加了欧特克公司举办的BIM设计大赛,有两个项目获得奖项,从这个竞赛开始我们着手学习建模。真正开始BIM的工作,实际上应该是技术层面的数据库的建立、族群的建和支持、硬件和软件环境的设置等。这些工作都准备充足,才开始真正的设计应用,最近我们有一个深圳的生物中心项目在设计中。

畅言网:BIM作为革命性工具为建筑行业带来一种变革,意味着一些旧的习惯的消失和一些新的格局的产生,也意味着参与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和成本,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您如何看待这种挑战和机遇?

庄惟敏:BIM是个整合设计框架,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因为是整合设计的概念,大家都在一个单位模型上进行工作,对设计人员和硬件的要求很高,原来设计建筑师画个草图就可以了,现在的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就要明确选用什么材料、材料的特性,放到建筑模型里面。当改变建筑某个立面的信息,模型就会自动调节,设计形态和造价都会相应发生变化。因为要求比较高,建筑师设计习惯发生变化,这可以说是最大的挑战。为什么大院能够推广,因为大院有很长时间的积累,比如国外的很多大型设计公司都是上百年的业绩积累,丰富的项目数据形成庞大的数据库,真正要使用的时候从数据库中调取资料直接用就可以。当今建筑界尖端的、很有创意的建筑师,他们如何使用BIM仍旧是一个挑战,全球都一样。作为中国的大院在BIM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应该肩负历史责任,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大力建设BIM发展的平台。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BIM设计案例

 畅言网:您认为BIM在中国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阻碍和问题?

庄惟敏:我认为主要的第一,障碍是设计师的习惯问题,而不是硬件的终端方面。第二,是建筑教育体制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职业教育一直是按照传统经典的教育体制往下走,包括从建筑历史、古典美学,这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针对一些前沿的设计方法、设计软件相关的课程是一个空白。

另外,BIM是一个设计平台,可以使各方在此基础上协同设计。而要完整构建这个平台,包括软硬件、培训等多方面因素都需要有所考虑,而这都需要做一定的前期投入。一旦做了投入,并把平台搭建完善以后,各个环节的效率都会成倍提高。其次,还面临一个市场认知的问题。要让更多的业主、政府职能部门从他们的角度来推动BIM的应用发展。解决了以上问题,BIM在中国市场的潜力将得到极大程度的释放。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