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数字中国 开启BIM时代(二)  > 正文
探索BIM与设计真正结合之路
——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M技术中心主任 陈宇军
发布时间: 2011-03-15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转载自: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中国建筑界的一些大型机构在如火如荼地展开针对BIM的研究和培训,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也投入了这次大潮中,他们秉承冷静务实的学风,正在努力探索出BIM与设计真正结合的道路。陈宇军,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BIM技术中心主任,近期接受了畅言网记者关于BIM专题的采访。教授认为BIM并非高端技术,他告诉记者BIM是未来的“大众”设计技术,它还将成为每一位设计师和工程师必备的执业资格条件。

畅言网: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BIM技术中心的情况?

陈宇军:清华院的对于BIM的培训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成立了专门的BIM技术中心,负责BIM的研究和推广工作。BIM软件的培训会作为全院的一个制度每年都进行。在国际上BIM已经成为建筑师职业准入的条件,清华院也会跟上国际步调。BIM在清华院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我认为这是一个周期性比较长的项目,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并且对软硬件设施要求比较高。BIM培训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BIM中心为工作的每一步均设置了现实可行的目标,使关键的跨越和循序渐进的过渡很好地结合。做好概念普及、重点培训、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M技术中心主任 陈宇军

BIM技术中心是一个综合部门,承担院里BIM技术的研究和培训等是我们的主要职能,另外还要承担一些设计任务,比如造型比较复杂,二维设计难以实现的项目需要我们参与设计,或者辅助其它所进行设计。所以说我们的业务包括培训、生产、研究多方面,从长远来讲,我们希望能探索出一条自己的BIM发展之路,即BIM能够真正和设计完美结合的道路。

畅言网:贵设计院(公司)在推进BIM应用过程中开展了哪些具体的工作?采取哪些措施调动设计师应用BIM的积极性?

陈宇军:清华院的BIM技术中心是脱离生产任务专职进行BIM研究和推广的,凭借院里领导的全力支持,没有了产值指标的压力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潜心研究。院里建筑师对BIM这个新鲜事物反应比较热烈,在最初的动员的时候也会遇到不理解的现象,动员会召开了多次,要求每个设计所的所长及主任工参加。大家虽然都知道BIM是非常好的东西,但是人们从2D到BIM设计的观念转变却并非易事。在初期接触的时候排斥的主要原因部分是由于我国建筑界整体的大环境造成的,建筑师不采用BIM仍然可以生存得很好,因为设计的产值很好,工程量很饱满,学习BIM目前看不到好处。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BIM的价值,如何引导大家认识到这种前沿趋势,就需要我们不断宣传,做好说服工作。

畅言网:在国内建筑界BIM应用领域大家都处于摸索的阶段,众多领先设计机构的努力促使一些成功的BIM应用案例纷纷建成,您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谈谈BIM带来的益处和革新。也可分享贵院应用BIM方面的一些感受。

陈宇军:清华院也在尝试用BIM做了一些项目,比如长庚医院项目,管线设计非常复杂,二维设计现在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在三维设计的情况下也很难。我们的BIM中心负责这个项目的设计,设计完成后大家看到效果后都很兴奋,采用BIM决不仅仅是“锦上添花”的工作,可以说没有BIM该设计是不可能完成的。技术中心在做项目的同时,院里其他设计所的建筑师也纷纷看到技术的优势,积极踊跃报名学习。有了成功的项目实践,设计任务就接踵而来。我们的代价是设计任务工作量很大,甲方却不会因为使用BIM而增加投资。但是设计成功后产生的影响是很好的。随着报名学习BIM人数的增加,各个设计所也都自己投入资金进行学习,这让我们很感动。相信我们坚持这种战略眼光,把培训班定期办下去,BIM在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会全面地应用开来。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