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为中国而设计  > 正文
方振宁:协调只是一种理想
发布时间: 2012-09-11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全球化非常讲求当代性,现在是什么东西都会进入到中国来,这就是竞争,竞争就必须是开放的,公平的。想一想,如果只让中国的建筑师们去拿设计费,他们做出的是什么样的作品呢?你可以去比较一下,到底是浦东机场好还是首都机场好?

方振宁

媒体:外国建筑设计师进入到中国似乎是这几年的事情,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是我们首先要问的,那就是他们为什么要来?

方振宁:事实上,外国设计师进入到中国来,是要从库哈斯说起的。在他著名的《小,中,大,超大》(1995年出版)一书里,他就认为新加坡终究只是个旅游城市,而中国才是个建筑大国,虽然之前他从来没有到过中国。1996年,库哈斯第一次到亚洲参加在东京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主持的主题是“超越亚洲”,有新加坡、日本等地的学者参加,会上讨论很多的东西都是关于中国的,他就特别捧中国。当时知道库哈斯的人并不多,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库哈斯旋风在亚洲》,后来坚持要“库哈斯”这个译名,所以有人骂我神话库哈斯,但是我的确认为他了不起。库哈斯做了哈佛大学的教授之后,用了一笔基金就开始研究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到1997年的德国当代艺术文件展上他把自己的成果发表出来,轰动一时。库哈斯最早看到中国是个巨大的市场,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别的国际建筑大师不一定会那么注意中国,也不一定会那么集中地进入中国。

媒体:自从外国建筑师进入到中国的那一天起,批评的声音就一直如影随形,甚至有许多人认为他们把中国变成了他们的建筑作品试验场,你是怎样理解这种批评和争议的?

方振宁:那些认为他们把中国当作试验场的说法完全是偏见。批评说他们抄袭别人的作品,或者把在他国淘汰的作品拿到中国来,对国外建筑界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像德梅隆他们这么大的事务所,每一件作品都是有媒体不断追踪的,所谓抄袭、被淘汰的作品拿到中国来,这是无法想像的。

我们需要好的产品是不是?房子也是商品,为什么不可以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用诺基亚、西门子、摩托罗拉手机的时候,怎么就没有人会提这个问题?有些人说外国建筑师到中国拿高额的设计费是一种剥削什么的,我觉得中国建筑市场非常大,现在也是他们进入到中国来最好的契机,对任何一位建筑师都是很公平的,只要有好的作品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另外,一百多年前,去美国纽约的也是欧洲的建筑大师们,这也是大家应该注意到的。

媒体:但为什么他们设计的许多作品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比如大家都知道的CCTV新大楼,不仅造型怪异,而且造价那么高?

方振宁:我觉得建筑只有喜不喜欢的问题,而不是好不好的问题。建筑是有社会性的,应该从结构、美学上来进行探讨,只要有创新,我认为都可以算是好建筑。CCTV大楼造价50亿是个很无聊的话题。悉尼歌剧院好不好呢?当年建造的时候不知道超了多少预算,怎么没有人去批评?上海办F1花了180个亿,你说有没有必要?有人说三道四,却没有看到它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媒体:争议是不是意味着外国建筑师们的作品风格与中国的城市、文化传统有着不协调的地方?

方振宁:中国哪些东西是传统的呢?北京的十大建筑是完全传统的吗?高迪当初在巴塞罗纳建房子的时候,和周围也是不协调的。扎哈·哈蒂德就说过,“如果周围都是垃圾,我也要和它们协调吗?”协调是一种理想。

媒体:外国建筑师进入到中国来,你认为对中国建筑界冲击有多大?差距又何在?

方振宁:全球化非常讲求当代性,现在是什么东西都会进入到中国来,这就是竞争,竞争就必须是开放的,公平的。想一想,如果只让中国的建筑师们去拿设计费,他们做出的是什么样的作品呢?你可以去比较一下,到底是浦东机场好还是首都机场好?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机场连区分出口和入口的标志这样最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你可以想像中国建筑师和国际上有多大差距。太大了。

因为禁锢时间太久,中国建筑界与国际上的差距非常巨大,国外建筑师尤其是大师级人物及作品进入中国,从设计思路、建筑观念及运作机制上产生的影响都有着革命性的意义,那些引起广泛争议的建筑作品,正可以说明他们对传统思维的冲击有多大。况且,只有不断开放才能真正提高中国的建筑设计水平

媒体:那你认为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方振宁: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国外的建筑师他们也是竞争出来的,他们的项目分布在世界各地,像德梅隆他们的事务所在全世界有40多个项目,你可以去查一下中国的吴良镛有没有?当然,他们进来对中国建筑师是有好处的,至少在设计思路、方法以及和甲方打交道等等环节上,中国设计师会受到很多熏陶,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机会。外国建筑师带来的远不是一个作品这么简单。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