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
伴随着冬日北京的第一场大雪,海淀社区中心终于引来了简短而热烈的开幕典礼。就像这场迟来的冬雪一样,社区中心已经在我的工作日记中走到了整整第四个年头的岁尾。尽管来得确实有点儿晚,不过看着社区的大爷大妈们在寒冬中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自由自在地在“市民大厅”的平台上支开牌局,或者三两成群地坐在“休息长廊”中,品着香茶,聊着家常,惬意地欣赏着公园的雪景时,我也由衷地为这份姗姗来迟的成果感到些许欣慰。
最早开始接触海淀社区中心的项目是2000年的秋天,双榆树街道办事处的几位领导找到我们,谈起了他们建设海淀区社区服务中心的计划。谈话中,我捕捉到的主要信息是:社区中心是集中体现政府对百姓的服务功能的机构,是面向全区居民的政府窗口,还是周围居民社区活动的场所,同时新建社区中心还要附设一个街道办事处的办公职能。面对这样一个新的设计题材,我产生的第一个创作念头便是:如何让社区中心真正成为周围居民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如何塑造一个富有亲和力的政府办公建筑?
提起政府建筑,给人的一贯印象往往是威严、雄伟、高不可攀,普通市民去政府建筑总有一种“进衙门”的感觉,高大的台阶、宏伟的入口、气派对称的门厅、一间间关着门的办公室……
其实政府投资建设社区中心是一件新生事物,还没有太多的先例可鉴。这个项目除了用地范围、投资规模、规划要求等外部因素的限定以及几个已确定的基本功能单元外,建筑设计以一种开拓、探索的方式展开,建筑师需要参与策划建筑的功能构成、确定建筑的使用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筑语言体现政府职能从习惯的单一管理模式向对话、交流、服务模式的转变。
面向百姓的窗口是否展现一种平和、亲切的姿态,让进入社区中心的每一个人感到放松、亲切,与政府工作人员产生平等的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出“社区为家”的感觉。顺着这样的思路,建筑设计有了主线,建筑内外空间组织,使用功能的设置方式以至于建筑外部形象设计都围绕着体现“亲和力”的主旨展开。
十分幸运的是,这样的思路与政府领导初衷的不谋而合,我们的设计方案在几家单位提交的多个方案中很快被确定为实施方案。在接下来的整个设计、工程实施过程中,建筑“亲和力”的塑造始终是贯穿整个项目的一条主线,朴素而自然、现代而不失传统的文化底蕴、协调周边而不破坏环境、营造亲切的建筑氛围而折射社会意识的进步……不断地充实完善着设计的主题。
建筑的环境亲和力
建设用地位于一片在密集的城市空间中十分难得的社区公园北侧,周围是稠密的居住区,用地旧址原有一个社区文化站。尽管公园面积很小,文化站设施已很陈旧,仍然是社区居民喜爱的活动场所,每天从早到晚聚集大量社区居民。新建社区中心规模远远大于原有文化站,设计上首先确定了一个原则——平面上不占用原公园用地,空间上不对公园产生压迫感。
建筑空间布置通过体型的退让,使建筑体量与周边环境平缓过渡。南侧以一组2层建筑与公园的室外空间自然联系,再逐渐过渡到向北退后的5层建筑。建筑北侧面对现有的居民楼不仅满足日照间距要求,还做了北退台,在建筑体型上减少对北侧住宅的封闭感。面向南侧的社区公园,建筑以弧形观景长廊与椭圆形的会议、活动多功能厅与之柔性接触,彼此在空间上产生彼此的融合感。
新建建筑面积12370m2,大大超过原来文化站的规模。设计中尽量利用地下空间,将5000余平方米的建筑空间布置到了地下,大大减小了地面以上的建筑体量,避免狭小用地上过多建筑而产生的拥挤感。
建筑与城市空间联系的出入口的设置建立在各种人流进入社区中心最便捷的使用关系的基础上。建筑面向东侧的城市干道设置社区中心主入口,建筑平面已面向道路逐渐开敞的空间形态积极面对城市空间,并通过贯穿室内外的红色墙壁作为引导的标志,因此产生了对来者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街道办事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区,因此,在西侧设置单独的出入口,与社区中心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分割。在面向公园一侧设置公共活动专用的出入口,将社区中心室内的活动空间与社区公园联系成为整体。入口内部设计了一个开放的观景长廊,以通透的整面玻璃幕墙作为外壁,一览无余的视线成为紧密联系建筑的无形纽带,从人的心理感受上削弱建筑与环境的距离感。
建筑的人文亲和力
建筑设计的过程实际是寻找表达使用者行为特征的建筑空间语汇的过程,通过建筑语言表达使用者内在的行为需求,从人的使用需求出发定义建筑空间,从而使建筑空间能够体现使用者的行为特征与行为需求。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从社区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中展开,通过拉近使用者的主体——周边的广大居民与建筑的心理距离,是建筑产生人性化的性格。
东侧主入口内部是一个台阶状的空间,面向入口的逐步退台形成居民自由出入的“家”——市民大厅。大厅内层层升高的平台形成开敞的交往空间,内部采用木地板、木格栅装饰墙面,刻意营造温暖如家的感觉,让来者有一种在起居室会客的感觉,形成居民与社区服务人员的交往对话空间,在建筑空间性格上体现出彼此之间平等的相互关系。大厅还是一个多功能厅,是居民自由参与社区活动的多功能公共场所,可以用作社区集会、社区展示、社区演出等,满足居民多方面活动的需求,让社区活动有属于自己的“家”。
市民大厅的南侧是观景长廊,上下两层贯通的空间对外是通透的玻璃幕墙,将南侧的公园景观通过人的视线引入建筑,贯通观景长廊室内外的“红墙”映射出北京特有的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市民生活场景,是对传统文化与生活场景的抽象写照,也是对传统市民文化文脉的延展。
面向社区居民不同的需求,社区中心设置了丰富的功能空间,有社区图书馆、社区书画苑、社区学校等文化设施,有社区游泳池、健身房、文体活动室、音乐舞蹈教室等娱乐活动设施,有快餐厅、茶室、咖啡厅等服务设施,还有结婚登记、社区法律服务、社区家政服务等特色功能。
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这些使用功能的有机联系与彼此分区,尤其注重体现使用者与社区工作人员的平等互动关系,产生彼此的亲切感。
建筑的广义亲和力
地球环境随着人类建设活动的延伸而不断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公共建筑面对公共环境这一课题所体现的态度是建筑公益性的反映,也是建筑是否能够与广泛意义上的环境产生深层次协调的表现。
在海淀社区中心的设计中时分注重建筑的整体环境效益,在有限的投资条件下采用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适用环保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建筑使用效率、节约能源消耗、降低建筑的环境负荷。例如:市民大厅、观景长廊采用的完全自然采光、通风系统,市民大厅局域控制空调系统、水源热泵冷热源系统、开敞式“呼吸外壁”等。
建筑中“市民大厅”是一个自然生态型的大厅,采用了一系列生态技术措施,如:开敞式呼吸外壁、自然换气屋面系统、局域空调调控系统、室内绿化,并且尽可能使用可再生建筑材料等,有效地利用一切自然能源,减少环境负荷,使海淀社区中心真正成为一个“绿色”的社区中心。
所谓开敞式“呼吸外壁”系统就是通过位于建筑南侧的玻璃幕墙与建筑楼面之间形成的开敞式流通空间,在开敞空间的下部和上部分别设置了电脑控制的电动开启窗,可以根据室外天气状况,在冬季将加热的空气引入室内,既可满足整个“市民大厅”的新风需求,又可节约采暖能耗‘在夏季,热空气通过顶端的排气口直接对流到室外,形成上下自然贯通的生态换气系统,大大减小室内的空调负荷;而在过渡季节或者夏季的夜晚时候,还可利用较低的室外空气来冷却建筑,减少空调的运行时间,以节约能源。尽管未能按照原设计实现双层幕墙而产生的换气系统,但事实上,这种开敞式“呼吸外壁”系统也产生了较为显著的节能效果,体现出政府建筑的公益意识。
结语
在漫长的建设过程中,设计师的设计想法也在建设过程中几经情愿或不情愿的修改。所幸的是,建筑设计的主线基本得以贯彻并实现,这是经历这样一个冗长的设计、工程过程后还值得欣慰的地方。那些在设计中未能实现的想法,还有一些未尽人意的部分,激励着我们在下一个项目中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