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国会建筑集锦  > 正文
飞越赤道——我的澳大利亚“国会游”
发布时间: 2010-03-17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今年四月,局里调整人事,于是便成就了我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之行。这样难得的机会岂能独享,稍作商量,妻子也拿定主意,马上准备出门证件和物品,等到出发的时候放下手头工作,请假和我一同前往。有先前去欧洲时的经历,也就不觉得手续复杂了。到国庆节长假结束,开始上班后,手续已经办好,万事齐备,随时可以出发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早期来到澳大利亚的英国殖民者曾经大肆屠杀土著人,使得土著人口一度锐减,幸存者纷纷逃离家园。后来英国殖民者改变政策以后,土著人才恢复安定。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以后,一些土著居民渐渐离开部落,开始搬迁到城市居住。现在,澳大利亚有优惠土著居民的各种政策,包括在房屋、就业、福利各方面为他们投入现代生活提供各种必要的协助。在旅游区,土著居民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是世界各地游客搜罗购买的物品之一,这都是土著居民的收入来源。现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总数是四十一万三千人。 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托勒斯的船只驶过位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之间。

堪培拉是澳大利亚的首都,一个年轻的城市。总人口32.5万人。总面积2395平方公里,50%以上的面积为国家公园或保留地,城市位于澳大利亚山脉区的开阔谷地上。海拔760米。莫朗格洛河横贯市区,向西流入马兰比吉河。堪培拉原为牧羊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年降雨量均匀,四季都有阳光普照的日子。堪培拉的城市设计十分新颖,环形及放射状道路将行政、商业、住宅区有机地分开。全城树木苍翠,鲜花四季,每年九月,堪培拉都举办花节,以数十万株鲜花迎接春天(南半球和我们相反,十二月是夏季)的到来,被誉为 “大洋洲的花园城市”。

前往堪培拉的路上,刘导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关于堪培拉的情况。首先讲了定都堪培拉的原因,在上世纪初年,堪培拉还是个很小的小城镇,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成立以后,为定都问题,悉尼和墨尔本两大城市争执不下,一直争了八九年,直到1911年,联邦政府通过决议,在两个城市之间,选一个风调雨顺、有山有水的地方建立新首都,于是选择了距悉尼238公里,距墨尔本507公里的堪培拉。堪培拉是当地的土语,意思是会面的地方。堪培拉的位置恰好在悉尼和墨尔本之间,城市中最早的建筑物是两栋相对的小楼,一栋楼代表悉尼,另一栋代表墨尔本,现在这两栋小楼已经都是商店了,但依然保持着独立时的外观,黄色的建筑,下面是简朴的拱廊,可以想象当年荒原上只有这两座小楼和一条小街的时候,这里只是一个很宁静又很普通的畜牧业颇为兴旺的牛仔小镇。  

国会大厦建在被称为堪培拉城区制高点的山上,大厦的顶端是一个81米高的巨型旗杆,高高的旗杆让城区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澳大利亚国旗在城邦的最高处飘扬。世界上只有很少几个国会大厦是对外开放的,澳大利亚的国会大厦便是少数之中的一个,所以值得一游。大厦是在1988年澳大利亚建国(殖民区)200周年时建成启用的,1988年五月九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为它主持揭幕启用仪式。在此之前,政府在格里芬湖边曾经建有一个临时的国会大厦,现已弃用了。而由美国设计师吉乌尔古拉设计的新国会大厦,成为了澳大利亚国家议政办公的场所。

国会大厦占地32公顷,有4500多间房间和可容纳2000多辆汽车的停车场。大厦周围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处处是花坛、绿树、灌木和草地,大厦两边是庭院和喷泉。大厦内的参议院以澳大利亚北部和中部地区的赭红色为主色调进行设计,众议院以澳大利亚盛产的桉树叶的绿色为主色调进行设计,突出了澳大利亚特色。除此以外大厦里还陈列着3070件名画、雕塑、饰精品和照片。在众多的艺术品之中最为著名的,则是土著艺术家迈克尔·吉克玛拉·纳尔逊的绘画,画面描绘的人们聚集开会的场景被10万块花岗片镶嵌的花纹图案表现在大厦正门的前院中,于国家、于民族之寓意是深刻的。

这是一座平易近人的建筑,的确有着非凡的建筑艺术、工艺美术和装饰艺术,澳大利亚特别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国家的抱负便在这座建筑之中体现。参众两院之间的大厅中央建有一个水池,水池的中央平放着一块中心有圆孔的正方形黑色大理石,水从大理石中心的圆孔中溢出,因为大理石板放置的极平,水在溢满表面以后,才会从大理石的四面都能形成瀑布流下去。我想它的寓意是参众两院在立法、选举等国家大事的决策、实施都要公平、公正,符合天圆地方之规矩,要如同流水一般泽惠四方。国会大厦的建筑材料来自全世界友好邦交各国,都是世界级水平的优质产品。这座建筑以及周边建设总耗资11亿澳元,是澳大利亚历史上建造费最昂贵的建筑物。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