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 正文
江曼:建筑应兼顾文化内涵和社会责任
发布时间: 2009-12-21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九源三星建筑师事务所董事合伙人、主创建筑师江曼

其实文化这个词我是有一点害怕的,因为这么多年,我们都是一直在建筑设计的第一线,可能一个猛子就扎了20年,实际上也恰巧是见证了整个中国现代房地产的市场化发展的历程。

我自己差不多是92年下海,那个时候还不是自己的公司。中国的房地产开发走向市场化进程的这一阶段,刚好是我们参与了,而且是能够以一个自己经营的建筑设计公司来参与整个发展的过程,所以我感觉到我特别的幸运。

2005年,我有机会参加巴西圣保罗的建筑双年展,当时我们国家有七家设计公司去。2005年那次出国参加双年展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震动。2005年之前,我基本上是关注于我们怎么能够在市场上跟开发商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就是站在服务的角度上做好我的工作。但是在走到国际舞台上的时候,实际上是感受到那种文化的巨大差异和震撼。

当时跟我一起去的这些人,真正走到一起的时候我就发现,有这么一批在国外接受过训练的执着的建筑艺术家们,他们对建筑文化的理解和挖掘,要比我们一个猛子扎在工程设计这个领域里面的建筑师所承担的文化意义上的责任,和社会责任大得多。

正是由于这次旅行让我做了很大的改变,所以我06年就邀请梁井宇建筑师跟我合作,成立了一个场域工作室。实际上这个工作室应该是对建筑师一个梦想的实现,在当时我不敢说这是一个有关于文化的举动,因为实际上像这些勇于探索的实验建筑建筑师,他可能更多的创作作品,都是需要在市场上得到实践检验的。如果说纵观房地产15、16年是个生产现象的话,就我个人而言,我是觉得我们是特别特别幸运的一班人,有大量的生产实践,就刚才像吴老师说的,不管是我们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都是在一个具体的事情上解决个案的。而且是希望用精细化的设计创作来提升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

中国90年前几十年都是在进行没有市场行为的房屋的生产,没有在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连接的这么紧密的情况下,来做房屋的建造和生产。实际上最近的十几年里面,开发商对建筑的整个理念变化是非常非常大的, 92年那个时候下海,到今天面临的对象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过去基本上是图纸还没设计出来,当然也不存在修改,房子就已经全部卖完。现在大家可能也能感受到,不管是从市场上压力,还是从精神层面的需求上来讲,实际上这种生产实践的机会和提供的创作空间是越来越多了。

但是我们的场域工作室应该说也是面临了很多的挑战,刚才王老师说的,他们所面临的选择,就是说要建造具有艺术家的文化品位得东西,那么可能会要拒绝很多的客户。所以我们公司就变成两个机制来面对市场,更多的大量的生产是在九源三星完成的,但是我们对建筑,或者是我们几个合伙人,作为一个建筑艺术家和对建筑文化的追求,又把它放在了场域工作室里面完成,希望它也是同样通过能够实际建造完成的建筑作品,来体现我们对现代艺术建筑的一种探索。

但是应该说这个历程是非常非常艰难的,为什么我刚才说,要说到文化,实际上我是有一点恐惧的,因为我们每一步走过来,都是在一种撞击当中,我们彼此想成为对方那样的人。我们每年有几百万平方米的设计任务落在我的手上。但是,遇到我真正想建成的建筑并能建成的建筑的时候,比如在“798”有艺术家选择我们,在上海的画廊的艺术家会选我们。这个时候是靠建筑师心里面的对文化的追求和奉献在完成。我有一次跟井宇谈到,我说我恨不得我自己是一个煤矿的矿主,我同时又是建筑师,那么我们就会有实质的、大量的支持,让你把你想造的东西给造出来,那么每一次生产研究,每一次对建筑领域里面的一个研究,或者是一个小小的空间探索,在我们自己投资的里面去把它造出来,那该多好,但是在现在这个社会,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玩笑话。

在我们现在的工作室里面,可能更多的是在坚持和妥协之间,找一个平衡。实际上我也很庆幸目前的社会宽容度越来越大,从很多艺术家开始接纳这种建筑创作的工作,到一些开发商也试图说你创作的就是我喜欢的。

我们也碰到过很多次,特别是在概念设计阶段的时候,我们不乏这样的开发商来找我们。但是我们真正把这个概念设计变成方案设计的时候,几乎是到最后才发现,开发商对这个现代建筑艺术的理解,只会把建筑文化的核儿丢掉,而仅仅希望我们的工作室给他做衣服、就是说他们只要一张时尚的外表,实际上这个时候作为一个建筑师是挺悲哀的。从06年我们成立场域工作室到今年以来,九源三星的工作发展,一直是非常顺利的,可能是跟着房地产的大势走。那么在试图做一些建筑文化的工作,主要还是靠大家对建筑艺术的奉献来做。

我是随着各位的话来讲我的事情,我想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应该庆幸这个社会越来越开放,而且提供给我们各种各样的实践的机会。那么作为我们正在生产实践中,又是正处在建筑旺年期的建筑师,不应该放弃每一个生产实践,应该在自己能接触到的每一次机会里面,哪怕只是做一点小小的变革,我相信都将是一个贡献。

另外对朱老师刚才说的 “震后造家”这个行动,如果有机会参与,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样的形式才能够加入。今天早上我们也碰到这样的问题,我有几个同学弄了一个基金,他们是想搞援建灾区学校等行动的,他们说:“听说建一个学校就需要几十万块钱,我们弄个两千万的基金建它几十所。”跟过去的希望工程宣传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所以我今天早上跟他们在博客上面写了很长的反驳的意见。

我就告诉他,按照最简单的成本,如果你要想建造一个符合目前国家教育建设的学校的话,最少最少应该是一千六百万左右,所以不是说希望工程是一个个人想捐就能捐献的。

那么看到这些倒塌的学校,我就想这里面有多少是希望小学,可能今天这个话题不合适这样说,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援建,可能孩子们在草地上写字,也不至于一分钟就…所以我想以后我们“震后造家”,我们要从很多的具体的问题上来考虑,要让媒体真实的宣传,不要说什么希望工程20万就能建一所学校,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也不要引导大家说把一个孩子领养到家怎么样,领养孩子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事,是一辈子的事,不是说一年给他六百块钱你就可以照顾他一生一世了,你要从他的文化、精神、各个方面,来引导他,要帮助他,有太多的事情做。所以我想媒体不能单纯的就一个片面的角度,一个画面就把他当成是一个长久的事情来宣传,这里就是媒体,我相信通过媒体通过艺术家,通过很多的具体事情,都会有许多地方得到改进。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