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建筑的人文关怀  > 正文
建筑与人性
发布时间: 2013-09-16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在建筑已经产业化的今天,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建筑的经济价值,从选址、设计到施工、装饰,无不将成本、利润、性价比这样一些经济指标作为首要条件来考虑,而很少有人从人性的角度来面对建筑。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引进技术是为了降低成本,设计创新是为了增加卖点,而这一切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就是将建筑产品推向市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一种产业,这样给建筑定位的确无可厚非。

回顾上个世纪的后几十年,中国的建筑市场仿佛也就是这样走过来的:80年代中后期大量推出的“豆腐快”建筑,主要是为了满足刚刚起步的中国房产市场的需要,让一部分才进入温饱生活水平的“居者有其屋”;90年代的高层建筑在大中城市风起云涌、抢滩夺地,更是为了迎合城市现代化潮流的市场需要,能否建造高层建筑成为当时衡量一个企业实力强弱,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这样一番市场的历练,中国的建筑行业确实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国人眼里树立起了新的形象:如果做一个问卷调查,看一看人们对中国建筑行业的印象如何,可能绝大多数的人会将这一行业与高收益相提并论;如果再问,你所居住的地区,最有代表性或时代特征的标志性建筑有哪些?可能不少人会感到茫然无措,难以作答。

这种情况说明,和其他的行业一样,当年,建筑行业也是在利润的牵引下进入了市场并得到了发展。现在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行业的利润都不是无限的,更不可能永恒,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对建筑行业来说,如果说当年是依靠胆识和机遇进入了市场,靠利益吸引和模仿他人一度赢得了平民百姓的青睐,那么,在市场环境日臻完善、消费者日益成熟、建筑理念日趋国际化的今天,又靠什么面对现实,发展市场,开拓自己的未来呢?这里便引申出中国建筑应该以什么为本的问题。

回顾中西方建筑漫长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诸多的不同之处:中国建筑多土木结构、西方建筑多砖石结构;中国建筑讲究平阔开展,自成方圆,西方建筑喜欢向上伸展,自成中心等等不同特征。但是,中西方建筑史上都拥有大量的标志性建筑,足以代表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域的文化特点却是不争的事实。古往今来,多少顶王冠易主,多少场风霜雪雨,不但没有淹没她们的风采,反而使她们熠熠生辉。论技术水平,论材料质量,这些建筑远远赶不上现代。那么,她们到底是在什么样的建筑思想指导下载入了史册,具有了“永久的魅力”?

最能代表中国古代建筑思想的莫过于风水理论了,大到宫廷内苑、宗室庙堂,小到村落选址,房屋朝向,风水理论无不贯穿其中,成为古人从事建筑活动的座右铭。在某种程度上说,抓住了风水理论,就等于抓住了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命脉。那么,什么是风水理论的核心呢?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对“风水”一词的解释最早见于晋人郭璞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也就是说,在古人眼里,“风”具有“散气”的作用,“水”具有“聚气”的作用,两者相融,恰恰符合人体阴阳平衡的生理特性。将这种思想用于建筑,就是让人们在建造自己的居所时要充分考虑环境、朝向、开间等因素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既能在舒适中获得健康长寿,也能够满足方便安全、吉祥如意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说,风水理论的核心就是使建筑更加人性化。

被后人称为“爱美民族”的古希腊,不仅在思想上,更在实践中开创了西方建筑追求至善至美的先河。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从欧美不同时期遗留下来的典范性建筑中,依稀看到古希腊建筑的影子。可以说,古希腊建筑中所蕴涵着的基本精神,仿佛已经成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欧美建筑的各个时期,成为西方建筑的灵魂。

那么,什么是古希腊建筑中的精髓呢?下面这个故事可能给我们一些启发:传说曾经有一些雅典人移民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准备建造一座阿波罗神庙,由于没有图纸参照,他们便大胆地引进人体作为模本。经测量,男人的身高是脚长的7倍,于是便将柱子的长度确定为直径的7倍,这样建造出的柱子便具了男性身体比例,显示出刚劲挺拔的美。后来他们在修建狄安娜女神庙的时候,又以女子的身高为参照,确定柱子的长度为直径的9倍,以显示女性的婷婷玉立。今天,这种显示男性美的多立克柱与显示女性美的爱奥尼亚柱,由于被广泛运用已经成为西方建筑的标志。柱子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建筑的体积、结构和整体效果。也就是说,西方古典建筑决不是随便而为,而是依据人体来设计的。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历史上对建筑与人性关系的深刻理解。

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建筑是为人而存在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才是建筑的根本之所在。历史上的确有人将建筑视为政治的符号、神的家园、地位的象征、赢利的产品等等,但是,如果这些“符号”、“家园”、“象征”“产品”是美的,其中必然要体现出对人性的关爱。很难想象,那些徒有美丽的外衣而违背人的生存规律甚至扼杀人性的建筑能够在人类文明与生活中长久存在。

责任编辑: El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