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百度
英国最大也是欧洲顶级的建筑艺术奖———斯特灵奖揭晓了。新闻里说,今年入围斯特灵奖最终评选的建筑,座座质量没得说,有人由此认为英国的建筑设计正在茁壮成长,不知道是不是盲目乐观。
大奖多半无新意,斯特灵奖前几年的候选作品,公众都不喜欢,对评选结果也漠不关心。但是这一次的决选名单出来,反响却很热烈,有的喜欢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坐落于德国莱比锡的宝马厂房,说这是迄今最富有“雕塑感”的建筑;有的喜欢弗斯特的建筑事务所给麦克拉伦车队设计的技术中心,倒不是因为弗斯特是1999年普里兹克奖得主,而是因为这个建筑确实是好,波浪起伏好像玻璃绸缎。此外,还有欧多尼尔+托梅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格鲁克斯曼美术馆,建在爱尔兰科克城,环境、风格都非常幽雅。
人们对斯特灵奖最大的质疑是:它对当代建筑艺术的影响力并不明显(当然这有求全责备之嫌,毕竟它的历史还比较短)。我们把建筑史教程中关于过去10年间建筑艺术流变的部分摘出来,跟前9个斯特灵奖获奖作品对照着看,看不出有多大联系。现在建筑师对斯特灵奖最大的指责是:这个英国最为权威的建筑设计奖项似乎更喜欢将20000英镑的奖金颁发给那些“不让公众讨厌的建筑”,那些社会口碑较好的房子,而不是那些富有强烈设计理念和思想的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每年的评奖结果出来,达到的效果仅仅是给越来越多的人增加了谈资,扩充了喜欢谈论建筑的人的队伍。专业评奖成了公众事件———斯特灵奖的“成就”仅此而已。

图片来源:百度
我们不知道皇家建筑师协会在评选中顶着多大的压力。但是今年的评奖,协会看来是为了挽回自己的老好人形象,不惜矫枉过正,宁可在争议声中成为关注焦点,也不要在求稳中被人慢慢遗忘;宁可得罪民意,也要标榜艺术眼光,在建筑史上写一笔。人们事先都预测,苏格兰国会大厦出彩的可能性最小,因为这座奢华的建筑为了追求艺术完美,造价不惜超出预算10倍并延期3年才完工,由此触动了众怒。BBC甚至做了节目汇聚民间抗议,大造舆论要“推倒”大厦。出乎人们意料,皇家建筑师协会不怕被唾沫淹死,硬是把斯特灵奖授予了这座“人民公敌”级别的建筑——这个虽然背满骂名,但100年后仍可能在建筑史上闪光的作品。
一个建筑奖究竟应该四平八稳地避免争议,还是应该鼓励异军突起,鼓励新创意?应该倾向艺术,还是顺应大众喜好?就这次评奖来看,斯特灵奖的存在至少有这样一个作用:它给专业取向与大众取向产生分化确立了一种可能。这种分化正是一个奖项的意义所在。在舆论倾向较为明显的情况下,它力排众议地挑起了更激烈的争论,但这一方面不至于导致建筑师从此抛开舆论为所欲为,另一方面又防止了舆论压制建筑师的艺术灵感。作为公众关注的事件,可以说,今年的斯特灵奖起到了一个良好的调剂、平衡作用,保护了艺术在舆论的视野中成长。

图片来源:百度
近些年来,中国为国内外的建筑师提供了许多机遇,许多超大型、投资巨大的项目陆续上马,起初大家对这些国外知名建筑师的介入鼓掌喝彩,谁都没想到预算赤字。过了一阵,赫尔佐格的鸟巢暂停施工,舆论又一下子开始关注成本问题,国内建筑界顷刻之间又刮起了一股“奥运瘦身风”。这种摇摆和转变都是一面倒的。艺术与公益的碰撞虽然激烈、开放,但缺少必要的深入和观点分化,双方认死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我们缺少的正是一个斯特灵奖那样的调剂者,它像折光镜一样折出更多的选择,启发更多的思考,遏制非理性的自负或人云亦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