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鼓晨钟,香雾缭绕……是的,这里曾经是一处寺庙。这处寺庙给室内设计师李臣伟的任务是,使之成为更符合孩童性格特征的幼儿园。之前,这里的确是孩子日常活动的地方,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还不能算做幼儿园,至少李臣伟这么认为,“搞设计嘛,不能仅仅做一个房子满足功能就行了,如果这么简单,随便一个地方都可以成为幼儿园。”
因为地点和用途均特殊,李臣伟所想的是,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再通过调整使建筑和功能相协调。

李臣伟
媒体:幼儿园与寺庙,这两种建筑类型反差很大吧?
李臣伟:所以说不好做。我对幼儿园的设计很感兴趣,之前也曾做过此类项目,都不大,项目本身带有公益的特质。通过对这种项目的设计,我发现有时候可以挖掘出设计师此前在商务项目中所不曾被发现或者自己都没发现的东西。
这是个改造项目,之前幼儿园一直在运营。到现场我发现,场地存在明显的冲突感,青砖灰瓦的建筑墙体,画着的却是卡通画,院子里散落着五彩斑斓的儿童玩具。作为幼儿园,有此远远不够。
我对该项目的理解思路,就是理解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思路。然而话好说,实际操作起来有困难,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甚至多面性。从这个角度思考,我认为室外应该是一种表情,室内又是另外一种表情,就是说室内外不一定完全融合。
院子完全是中式庭院,我决定不干预外立面。此前,墙面上画了很多卡通画,院子里摆放着玩具,还有很多有年头的大树……当时我觉得应该梳理一下这些元素,去掉儿童画,突出树木和院落特征,还原院落的纯粹感。
媒体:外空间不动的话,如何使之与当下的时代连接?
李臣伟:室内外不一定完全融合,但我希望两种空间有交流,那就来一个童话城堡的概念。城堡是传统的,设计师可以把它的激情释放出来。当夜幕降临时,通过灯光的设计强调外部空间的局部,突出局部特点,比如寺庙建筑的结构和彩绘,包括漂亮的高大树木,使之活力感十足。这样,室外就有了一个完整的空间感觉。
白天,这里是一座完全传统的中式建筑;夜晚时分,它改变了表情,灯光打开,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尽管要去掉卡通画,但是可以用中国传统年画中的儿童题材来强调空间的使用者,与玩具形成呼应。建筑是灰暗的色彩,如果要找一个中间过渡体的话,传统年画应该是此处最好的选择。
在这里,并不需要用太多的中国符号,毕竟它是被用作幼儿园的。内部空间的区域划分对于幼儿园很重要,色彩区别要清晰。使用色彩,一定得找到符合儿童心理感受的颜色,而同时各区域的变化又不能突兀。色彩的找寻不是没有章法的,依据传统院落的文化,有根据地布置区域色彩,包括抽取一些装饰的元素用来点缀。
这是现在的幼儿园。毋庸置疑,细体会,它的整体规划融入了中国人的思想和一些有中国元素的细节,但形式又不至于过强,柔和地结合,相互尊重。
媒体:老建筑与现代空间,一定要有过渡吗?有时候,割裂也是一种美。
李臣伟:如果两者不能自然地融合,那我宁可把它们分开处理,只是要厘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事情要看放到哪个层面上来说,从幼儿园的功能看,设计师的角色并不重要;但从人文的角度看,通过设计师可推动社会对人性的认知。当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逐渐边缘化,得有人来提醒这件事。
一所普通的幼儿园,碰巧被设置在一个曾经的寺庙里。园长也许不会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项目的改造,但设计师考虑的角度不同:不弱化或遮挡古建筑,透过设计手段尽可能地使之焕发活力。设计的手段应该是有较强逻辑性的,这或许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尽管他们对此一点意识都没有,但设计者总要不断尝试。
媒体:把旧的变成新的,有时候,没有想到设计,只有装修的概念。
李臣伟:每个人对设计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对设计的理解比较单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实际上,它包含了很多精神层面的东西。
喜欢传统的东西,不只是了解皮毛,偶尔还要关注一下算命的招数,李臣伟就想知道传统文化和这些旧物件、旧习俗的关系是如何演变的。“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方式很多,讲究很多,设计师对此要不停地看,常思索。”李臣伟认为,中国人要更加注重精神层面。
媒体:为什么一定要强调传统文化?现代的设计,完全可以有现代的精神。
李臣伟:可以如你所说,现代设计可以有现代的精神,但事实上,多趣味的时代很难再有坚持的理念。传统的文化是经过千百年逐渐沉淀下来的,取精华为今所用,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日本设计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与他们追寻和保留自己的根有关系。不知道从哪里来,跟着感觉走,就会迷失方向。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很独到的东西,弘扬它并不是要排斥现代精神,很多旧东西,应用在现代设计上,反而会使现代感更强烈,例如中国印、太极八卦,很传统,又很现代。
媒体:在北京的31中学会议室中,你很强调这种传统的现代感。
李臣伟:那是个青砖建筑,墙体有的地方镂空,一看就有中式的感觉。以前,它叫崇文中学,崇文区是北京城老街区,后来改名31中。当时的室内方案也是突然来的一个想法:一定要体现出中国传统的东西,因此用了一个卦相的形式——木结构,横竖简洁地拼接起来,表现空间感。
这是突然从《周易》的“三十一卦”悟到的,作了一定演变,横竖拼接象征交流和沟通,这也是卦相本意,与此项目完全契合。而在演变中,通过设计,正好31块拼一个单元体块。31中、三十一卦、31块一个单元,想想是不是很有意思?即使我不作解释,在现场你也能感受到现代感,但这感觉的来源却是传统。
传统和现代是相通的,现在和过去分不开,现在从过去来。在31中的项目中,我想说明的一个问题是,传统并不一定是我们想象中的很形式化。如果我不讲解,谁也看不出来该会议室里有这么传统的东西,因为看不到传统的符号,相反现代感觉却很强烈。
这个方案并不是多高明,但你的确看不出所隐含的东西。很多人说中式就是很符号性的印象,我认为错了,中国的精神和传统,更多地体现在思想上,而解读思想的手段很多,手段才是形式。比如庄子的《逍遥游》非常浪漫,从中读出精神,照样能表达当下。
从传统中得道,过程中要做很多尝试,从根本上看,中国思想不是禁锢的,只是同一个想法表达出的路子不同,在于个人理解的不同。现在设计的社会压力较大,生存之后才能谈理想,这最终是一个文化的状态,或者是一个时期的文化状态。
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误解,一旦真正认识了它,你会发现,传统的生命力很强大,它是非常活跃的,并且很有创造性,它自有体系,相当理性。
媒体:从传统文化回归到现代设计,其实就是一种世界观。
李臣伟:对,是这个意思。成熟的设计,必须得有理论指导和理论依据。世界著名的设计作品,看上去似乎天马行空,实际有依据。看法国卢浮宫,感觉到的却是东方精神,通透的空间只有用东方人的思想指导才能出来那种感觉。
媒体:设计,一定要追求文化层面吗?否则,就是没有文化的设计?
李臣伟:对我个人而言,这是一个方向。但第一步,要解决功能问题,如果功能性解决不好,文化的设计宁可不要。设计是有取有舍的事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媒体:在影响设计的元素中,比如甲方的意愿、个人的创作、作品要表达的内涵等,假如请你做个排列的话,你会把哪个放在第一位?
李臣伟:这很困难。设计和其他职业一样,生存是首位。有的人可以做自己理想的设计,有的人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想做理想的事情,开始就要不得已而为之。
媒体:从设计的角度看,有感觉的项目是多是少?
李臣伟:就我自己来说,反而是一些很小的项目能有所发挥,因为它对设计师的束缚力较小。不仅是我,其他设计师,如果能坦诚地说的话,很多设计未必让自己满意。
媒体:你认为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李臣伟:就是形神兼备,表达的东西和大家认可的东西形成契合。
媒体:社会认可对一个设计师特别重要吗?
李臣伟:如果没有被认可,就意味着没有市场,你可能会被淘汰。
媒体:那影响认可度的因素都是什么?
李臣伟:不好直说。取得的成绩和实际水平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因为这里面有责任的问题,你代表的不是你个人,你代表的是一个团体,你必须要为这个团体做事情。很久以前和朋友聊天,有人说目前的中国设计界出不了大师,因为这个时代太浮躁。真正的大师是要把设计作为一种事业,为此不懈努力,社会再给他创造些背景才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