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安藤忠雄的低技主义
发布时间: 2013-11-29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安藤访谈】

时间:2013年8月17日

地点:中国上海

专访:时尚先生杂志(以下简称ESQ)

ESQ:看了老师您最新的作品集,您最近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项目在运作吧。

安藤忠雄:是的,在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项目。我的事务所有25人。经常有人问这样的人数够不够呢?所有的项目都是我和员工一对一地进行。事务所开设已经40多年了,由于使用计算机,设计的工作分工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我一直还是和员工们保持这样的工作方式。科技在进步,但是设计工作依然是通过人与人,身体和心灵的对话来推进。就算是进入计算机时代,事务所的理念依然是“低技主义”,坚持通过人与人的现场对话,直接沟通来不断深化和调整。在对话中,我将我的思考和想法传达给他们,培养出能够理解我的员工。这样的方式我一直用心在坚持。如果不是这样,事务所这样小的规模是无法担负世界级项目的。

ESQ:事务所是什 时候成立的?

安藤忠雄:1969年,我28岁时在大阪成立的。直到现在,依然没有什 改变,我的事务所只设立在大阪。

ESQ:40多年了,工作方法有什 变化吗?

安藤忠雄:最大的变化就是导入了计算机。但是就如刚才所说的那样,重视现场对话这一工作的哲学是不会改变的。可是最近的员工,不太善于与人沟通,一直与计算机对话,而且员工之间的意见交流也很少。不太善于与人对应沟通的人要创造“聚集人们、进行对话的空间”,应该是不太可能的。工作是判断力和执行力的统一。现在的年轻人由于小时候受到父母过分的保护和教育,自己一个人就什 事情也不行。为了培养判断力,在小时候就应该让他去经历各种体验,让教养能够在他身上慢慢养成。但是在今天的日本,在强化的集体式教育中是无法实现的。在音乐、绘画、演出、文学等各种艺术领域中,要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兴趣,从而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和探索才是最为切实和重要的。

ESQ:这是源于您小时候的什 人或什 事吗?

安藤忠雄:我觉得人呀,大概在10岁左右,一些基本的思维方式已经确立下来了。这个时期对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说我作为建筑师的经历是很与众不同的,我自己也是如此认为。1941年我是作为双胞胎中的哥哥出生的,出生之后我被接到了外祖父母家,在那得到了教育和成长。

ESQ:这是经济上的原因,还是生活习惯上的原因呢?

安藤忠雄:作为独生女儿的母亲,在结婚时曾经有过约定,最早出生的孩子要被送回母亲家继承家业的。还有,因为大家都认为,如果双胞胎是接受同样教育的话,很有可能成为几乎相同性格的人。是祖母(其实是外祖母,我一直叫她祖母)将我养大,所以可以说是独生子,但是实际上在另外的地方又有个弟弟存在。所以我同时也一直有兄弟的感受──非常特殊的成长环境。我和我的弟弟的确存在很大的不同,应该是受教育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吧。祖母原来是大阪港口中经营与军队相关生意的,当时颇为成功。她非常喜欢养狗,当时养了20条牧羊犬。后来因为战争空袭及火灾的原因,几乎失去了所有财产。祖母是一个拥有很强的合理性和自立精神的女性。几乎没有什 琐碎的言语,“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要负责”,“要遵守承诺”,“活着要像个男人”这些话她一直挂在嘴边。日本当时是有武士道精神的,大概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到十岁,我一直接受祖母的教育。

ESQ:看来祖母对你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安藤忠雄:从我出生一直到祖母过世,我们一直生活在一起。我认为自己对于事物最根本的认识和思考,是受到作为大阪商人的祖母很大的影响的。可能这也是我和三得利的佐治敬三先生、京瓷株式会社的稻盛和夫先生、索尼的盛田昭夫先生、朝日啤酒的 口广太郎、Saison Group的堤清二先生、三洋电机的井植敏先生等一些企业的经营者意气相投,能够一直交往的原因吧。因为我的特有的大阪人的生意感觉及商人感觉,使得我和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建立了相对亲密的关系。当然,这些和建筑没有什 关系,我觉得这些是我的一个特征吧。

ESQ:童年是一段什 样的时光?

安藤忠雄:和现在的孩子相比,我们那个年代,童年是最自由的时光。放学回来后的时间,基本都是自由支配的,是可以自己随心所欲使用的“留白的时间”。建筑也是相同的道理,不能只有功能的空间,存在一些留白的空间是必须的。

在小学和中学,我的教科书都是留在学校,从不带回家的。学校的老师问我回家作业怎 办呢?“作业都在学校里完成的”,我回答道。这也是主张合理性的祖母教我的一件事情。学习应该全部在学校里完成,回家的时间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我在家里做作业的话,祖母会生气地说:“学习是应该在学校的”。所以在小学、中学的9年里,除了按常规学习以外,我全身心地玩耍和游戏。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还把家里的小狗带到学校里去了。小狗坐在我旁边的座位上和我一起听课。

ESQ:学校允许吗?

安藤忠雄:这当然会被老师骂了,“你这小子究竟在干些什 呀?”我当时是比较自说自话的,也不太听别人的意见。但是反过来说,拥有这样近乎有些给人添麻烦的追求自由精神的,不就只有孩子嘛?

ESQ:这样的话,你在学校的成绩很差吧?

安藤忠雄:是的,在校成绩很差呀,排名倒着数起来会更快些。中学时,遇到一个非常好的数学老师。这位老师的教学是充满热情的,全力以赴地教育学生。教室里充满了紧张感。如果被发现有些走神的话,粉笔和拖鞋就会飞过来了。有时也会被打手板的。他真的是位很严厉的老师。不过与这位老师相遇,我知道了自己以前完全不了解的世界。这位老师的口头禅是“数学是美丽的”。“美丽”的真实含义当时我并不了解,但是因为老师是这样热心地教育我们,所以我总觉得数学里是一定有些什 东西存在的。就连我这样对他的教学并不十分投入的学生,对于数学能够引导出绝对答案的特性,也觉得很有趣。

ESQ:是这样的好奇心引导你走上建筑之路的?

安藤忠雄:各国的建筑界都是非常重视学历的。像我这样没有在大学里学习建筑是非常少有的,但由于非常喜欢建筑,所以选择了自学的道路。记得在中学的时候,看见为我家进行改建的木工们一丝不苟的工作背影,我感觉到这一定是一项非常有趣的工作。后来我升入职业高中后,对建筑的道路有了意识,也想过考入大学学习。但是由于家庭经济和我的学习能力的问题,当时不得已放弃了。毕业后,我必须要代替祖母去赚取生活费用。似乎是无法从事建筑的工作了。烦恼再三,我和祖母进行了商讨。祖母只说了一句话:“遇到什 也绝对不要放弃,全力以赴吧。只要你喜欢就好了”。我决心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建筑。但是学什 ,怎 学,我很迷惘。我拜托了升入大学建筑系的几个朋友,购买了好几本学习用的专业书籍。朋友们花了4年去理解的书籍,我一年就读得破损了。我知道只是读书的话,仍会有很多东西不能理解,但我仍努力去阅读和理解。从早晨开始到睡觉为止,我只是一个劲地阅读阅读再阅读。当时这可能是最好的方法吧,直到现在我也不太知道。就是这样全身心的投入,一年时光很快便过去了。与此同时,我觉得作为建筑家来,说用身体去体验空间是必要的,所以开始了在京都和奈良的建筑徒步旅学。

ESQ:一开始是去看日本的古典建筑的吗?

安藤忠雄:是的。因为居住在大阪,所以最初是就在身边的日本古都京都、奈良。京都的传统建筑:书院、茶道庭院等都透射出不同年代和样式的独特表情。之后,在法隆寺、东大寺,我感受到了作为飞鸟时代建筑中心的奈良创造出的与京都截然不同的世界。为了理解日本建筑的真谛,我继续徒步观赏。22岁,如果是进入大学的话,应该是毕业的时期了,所以我开始计划我的一个人的毕业旅行。我试着用我的双脚从大阪出发,经过四国、九州岛,然后回到本州岛,再前往东北和北海道去实现我的建筑旅行。我环绕日本一整圈,其实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去看看当时日本近代建筑的引领者丹下健三先生的建筑。我的感动是超过期待的。另外,分散在各地的传统建筑,尤其是白川乡的原住民的住宅空间也是我心中所系的。特别是在明月下,在民居中,似乎正在被黑暗吞噬的擎天大黑柱,那是现代建筑中无法体验的一种感动。人们的生活与空间,与自然是那样紧密地溶为一体,那种风景当真是绝美的。通过自己的体验、学习而得到的感动,绝对是书本和照片无法传递的。现在,在我的事务所里,来实习的学生会体验被称为“夏天学校”的为期一个月的体验和学习。其中的一个课题就是利用周末,对京都和奈良的古建筑进行研究,花上一整天彻底地进行观赏和学习。当然,寺院作为对学生们热情的回馈,会特别开放一些平时无法看到的空间,让大家欣赏和体验。拥有热情的人是能够让别人一起联动起来的。对于一直在大学里读书和听课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极为珍贵的体验。“夏天学校”结束前,大家要将研究的内容总结一下。研究的量和题材都由学生自己确定。在一个月里研究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能力总结后,最初那些看上去没有担当的学生突然在脸上出现了坚定的神情。

我自己,也是通过旅行的体验,学习到很多东西的。旅行只是一个人,是一个人在未知的国度里行走。当找到那个目标的建筑时,就好像在不安的道路中看到希望的光明一样。在寻觅建筑的同时和自己对话,在行走中思考。在年轻时,不知多少次重复着这样的旅程。

ESQ:后来你去了哪里?

安藤忠雄:1965年,去了欧洲。那是向(日本)普通人开放海外旅行的第二年,我用打短工的收入,筹到了旅费。终于下定决心前往欧洲。当时是一美元约同于360日币的年代。规定能随身携带的最多只能是500美元。现在1美元的汇率已经低于100日元了,而且可以在网络的世界里简单地看到世界。当时的欧洲是非常遥远的地方了。我乘上列车到达横滨,从横滨港乘船到达纳霍德卡。经过哈巴罗夫斯克、莫斯科、列宁格勒、赫尔辛基到达最终的目的地法国。在船上,我一直一直地眺望着天际线。从哈巴罗夫斯克到莫斯科的西伯利亚铁道整整花了一个星期。那一个星期,我又一直一直地眺望着地平线。在感受地球如此之大的同时,我终于真切地感受到了世界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一最为普通的事实。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