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加码扶持力度 保留“原汁原味”
——访主题建筑工作室、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中心主任王永刚
发布时间: 2011-09-26   来源:网友啊德投稿  转载自:主题建筑工作室、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中心主任王永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王永刚,他是艺术家,也是建筑师。他的主题工作室在中国国家画院里,古典的连廊、潺潺的流水、恬静的荷花,让人忘记时间。他的作品总带有一种艺术美感,他注重针对中国具体环境的“小建筑”实践和“大建筑”观念,强调建筑要融入现场。

他长期从事工业遗产建筑的改建,畅言网近期采访了王永刚建筑师,访谈中他强调要把历史遗迹当成“生命”去对待,保留本身的“原汁原味”。同时指出推进工业遗产改造的根本动力在于政府的扶持力度,改变土地产权性质才能真正留住艺术家,我们把老厂区看作是城市的公共资源,从城市发展战略角度考虑工业遗产的改建。

主题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中心主任王永刚

 畅言网:城市转型中大量工业遗产也面临重新利用的问题,旧建筑改造的前景令人期待,但是应该怎样改造还需要更多的思考。您如何看待旧工业建筑的改造?

王永刚:国内改造老厂房主要集中和文化有关的创意产业,因为它本身就已经是一件艺术作品——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与艺术和文化产业的联系是必然的。最初艺术家单纯找一个孤立的办公区不现实,大家自发形成一个聚集地。从政府和企业角度讲,看到艺术家自发形成的创意园区的成功模式,所以进行引导,这种引导会从外部的改造开始,之后吸引企业进驻,风险比较大。最初艺术家自发的那种聚集的原动力是最宝贵的,如果没有这种动力单纯招商存在风险。由于经济因素,艺术家自发形成一定阶段就需要政府给予一定支持,一般老厂房处在城市相对核心的地段,地价昂贵,如果新建开发投资很快就能回收。艺术家最初因为工作需要自发形成聚集地,对城市负有一定责任,通过大家的倡导把城市记忆、历史痕迹东西保留下来。

每个地方的建筑特色和地域先天的物理气候有关系,一些老东西消失的时候人们会变得很焦虑,艺术家希望能保留有记忆的东西,通过他们的艺术创作导致艺术逐渐向商业方式去转变,这样就会影响老工业区的改造。老工业区的改造我认为不是建筑学和装饰的问题,本质是产权的问题。政府如何扶持文化产业,我觉得应该把产权性质重新界定,划分出创业特区,只要艺术家有一定的影响力,对行业发展有建设性,政府应该给予优惠政策,把旧厂区的土地性质变成商业性质,像“廉租房政策”那样提供给这些艺术家长期拥有。保证艺术家稳定的工作环境,才能保证区域持续发展,来源于产权方面的清晰的界定。

751工厂改造案例

畅言网:您曾设计过哪些旧工业建筑的改造的案例,您对这类建筑改造的设计态度是怎样的?

王永刚:对于旧厂区的质感和空间,人们看见这种有体量的东西就会异常兴奋。我认为工业厂区的改造就要体现出工业味道,从建筑的角度去改建,首先要体现一种装饰感,但绝不是那种繁琐的装饰。每个工业厂区的环境不同,改造的时候最好有重点地保留一部分东西,全部保留不太现实。这个工厂的生产环境、和建筑的地域、建筑语言、建筑经历有关,建筑师要把那些代表建筑经历的东西当成生命去处理,保留要放在首位,其次才是结合好空间需求,体现出自己的思想。每个人的理念不同,既然要存在于老工业区就要符合整体的气场,不能做雕梁砌筑、小来小去的东西。目前国内很多工业遗产改造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有些改造由于开发商等各方意见的掺杂,只是两年的利用空间,没有保留历史记忆的意识,做出来的东西很矫情,这是改造的大忌。因此有规模的区要设立一个专业的艺术委员会事先评估改造方案,这样多少会起到一些控制作用。

畅言网:旧工业建筑改造已经超过了建筑物本身的利用,设计师更多地要注意对周围环境的尊重,我们应该如何挖掘建筑的潜在价值?

王永刚:作为公共区域的建筑,改建后的建筑融入周围的环境中,对区域建设有所促进,如果改造后格格不入,过于追求标新立异反而是失败的。时尚活跃的元素可以应用,但是要以尊重大环境的前提下做得出彩,我反对平庸的建筑,这是一种浪费,标新立异要有尺度,很多艺术的东西都是相通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一个成功的园区会给城市带来自信,拉动各方面的发展,不是一个区独立的小帐。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