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打造建筑第五立面  > 正文
崔恺:离开大屋顶、四合院,我们还会表达建筑文化吗?
发布时间: 2012-05-16   来源:网友迈阿密热火投稿 

崔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

在西方发达国家强势技术和文化的冲击下,中国能否延续自己特有的建筑文化已经成为一大难题。面对房地产市场不时刮起的“欧陆风”、“北美风”,中国的建筑师群体有必要开始反思中国建筑文化应该如何传承与宏扬。

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崔恺曾主持设计了北京丰泽园饭店、首都博物馆等诸多公共建筑,20余年的设计生涯让他越来越感觉到中国建筑文化传承的必要性。“文化是需要通过历史延续的,现在不少人在做大量仿造的建筑,无论是仿中国之古还是西洋之古,其真正的历史价值从何而来呢?”崔恺这样表达他对中国建筑文化现状的无奈与困惑。

胡同的尺度是对北京传统建筑的传承

2005年,崔恺在北京著名的德胜门外主持设计了一群带有明显中国建筑文化特色的低层高密度办公楼--德胜尚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尽管崔大师采用了非常典型的北京胡同建筑的设计手法,还是有不少朋友看完设计方案和建筑模型后,却连说像纯粹的德国建筑。“我觉得这样理解太表面了!这组建筑跟德国没有什么关系,我只是用了当代的建筑语言来表现以前北京人所熟悉的某种场所精神。”

在老北京的建筑消失时,很多建筑师都在关注新房子的设计,而不太关心已经被拆除了的东西,而许多旧房子本不该被拆掉。在谈到德胜尚城的设计时,崔恺回忆道“我们第一次到现场踏勘的时候那里的建筑都拆完了,只剩下几棵树还没有砍掉。我们当时就想,能不能在设计中保留一点儿城市的记忆呢?这种做法有点儿像舞台剧,靠原有的树木、砖瓦说明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进而产生一种怀念感。建筑不能仅仅成为城市中的物件,应该通过建筑来表现出对历史的尊重。”

著名建筑师张永和选择德胜尚城参加了2005年在深圳举办的建筑双年展。他认为这个项目的尺度恰恰是老北京城里胡同的尺度,是现代白领阶层慢慢忘记的城市感觉。对长期居住在北京的普通市民而言,他们对城门楼子和胡同有一种很深的情感。德胜门是经过千辛万苦才被保存下来,但现状也不容乐观,周遭已经被立交桥包围了。许多国外朋友认为,对建筑文化的尊重应该是保护老建筑,而不是仿制老建筑。

作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恺大师认为有必要对中国几十年前制定的“实用、经济、美观”这一建筑设计方针进行反思。

“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建筑跟美观联系在一起,看到老的建筑不美了,就想把它修美了。可是修缮一新的老建筑历史感没有了,文化价值也没有了。很多地方都是认为老的不可惜,太破了,所以拆了之后去做仿古的文化街,很愚蠢!意大利发掘和整理庞贝古城的时候,他们用了几代人的努力,而且每代人所做的工作界限都分开,他们对历史毫不含糊,在考据、整理古城遗址的过程中,留下时间的痕迹。十几年前,我还觉得琉璃厂改造得挺好,可是现在总觉得假得要命!”

黄色琉璃瓦大屋顶(图片来源:百度)

离开现成的装饰主义,我们还能做什么?

崔恺认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梁思成等老一辈建筑师对北京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一个不太好的结局收场,是时代的悲剧。今天我们这一代人在说起振兴民族的建筑文化时,还会很习惯把文化和装饰结合起来,似乎离开大屋顶、四合院等传统建筑语汇,就不能表达中国的建筑文化了。从装饰的角度来表达文化,正说明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片面理解和不自信。

“我在自己早年的设计中,也有很多用符号来代表中国的文化和地域性,今天想起来,感觉还是太简单化。怎样能用自信、自在的心态表达自己对文化的理解,这还是一个相当艰难的探索过程。对我来讲就像一个门槛,你何时能迈过这个门槛是需要积累和悟性的。”

谈到目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中式仿古建筑,崔恺的观点是:这种风潮不会成为建筑文化的主流。欧洲也有不少仿古建筑,在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也有仿古建筑,但都不是主流。我觉得文化应该是发展的,是需要创新的,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才会成为主流。

崔恺对艺术家艾未未和建筑师张永和的创作理念表示了认同。他认为艾未未的文化立场很清楚,总能站在更高的位置或是稍微拉开一些距离来看文化,用观念性的东西来表达文化思考,用现代的手法对传统的题材进行再创造,甚至用老物件创作现代艺术,这些艺术作品有一种很强的文化震撼力。张永和的作品在国内人来看觉得是另类,是国际的,但在西方人看来却是很中国的,如同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一样。虽然张永和的作品不是一下子能看明白的,但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是推导出来的,像公式似的严谨。“这一点我很愿意向艾未未先生和张永和先生学习,他们对文化基本是想清楚了。我也在不断地转换自已的观点,调整自己的方向,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自己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理解表现出来。”

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表现,更是一种积累。现在我们的主流文化太讲究实用、太功利了。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很多建筑师忙于工作、忙于赚钱,没有了生活的感觉,忘了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如何把北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北京,一个城市的延续性是市民真实的生活,而不是道具,不是布景,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建筑师进行思考,也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开发商乃至普通市民思考。

中式建筑应是本土文化的回归,而不是复古

成都的清华坊、北京的观唐、优山美地等新中式建筑都给崔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文化的回归是对自身文化传统拥有自信心的表现。“对于以前建筑界的欧陆风、北美风我一直持反对意见。现在最重要的是新中式建筑的兴起能否真正回归到对本土文化的思考。当然,如果回到当年在政府的干预下所有房子都要加盖屋顶的情况,那也是我要明确反对的。”

中式建筑风格的房子好卖,说明社会上对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东西有了自信心。但需要明确的是:单纯模仿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潮,在建筑创作的意义上来讲,与我们此前所批判的欧陆风、北美风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形式上、表面上的摹仿。这种摹仿与建筑创新的理念,与这个时代对建筑的 要求背道而驰。

“我希望在本土文化回归的过程中,要走创新的路,要表达我们这一代人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和尊重,要让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史在我们手中写下去。” 曾获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的崔恺大师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态度。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