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基础建设完成以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划分这个栖息地。设计师们都秉承一个共同的信念,只有贴近生活的分割才能让城市更加人性化,这样的城市才不是水泥森林,才能让本来就空虚的都市人找到一丝慰藉的阳光。
如果我们接受这样一个虚拟,即把一座城市压缩在电脑屏幕上,那么游动的鼠标三角就是激活城市的艺术。

德默营造合伙人陈旭东
一年还是两三个月
走进苏州河畔的老工业区,有一个巨大的横向牌子出现在眼前,上边画着无数像甲壳虫一样的玩具小汽车,写着“派对———苏州河”,这里是“莫干山路50号(M50)”。它不是城市中风花雪月的场所,而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是艺术家的工作环境。画家丁乙请进入不久的陈旭东,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凹凸家具库”,即设计一个展览家具的空间,这是陈旭东设计事务所成立以来,第一个为社会的设计。
作为唯一进入中国国家奥林匹克体育馆———“鸟巢”项目核心设计部分的中国籍建筑设计师,陈旭东的履历表很完美: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工学硕士毕业,其间在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柏林艺术学院进修哲学和艺术课程。除了“鸟巢”这种大型公共社会建筑设计之外,陈旭东还十分热衷于城市旧建筑的改造,上海莫干山50号就是这样一件成功作品。尊重城市历史,保留城市记忆,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改造使之适合现代人的城市需求,这成为他对待城市旧建筑的态度———改而不拆,“这是欧洲人的习惯,欧洲人花五年时间造房子、花一年时间装修房子,最后这座房子可以住100年。而在今天的中国,造房子只要一年,装修只要两三个月,最后出来的房子,30年就要推倒重来……”就是因为在这种“一年还是两三个月”的问题上有不同的坚持,陈旭东最后退出了他通过竞赛赢得的M50改造项目。
建筑界的“逆潮流”
在德国时,陈旭东就已经在类似的创意部落区建立过自己的工作室———DAtrans。很快,那里就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创意人聚落,里面有做服装设计的、搞建筑的、办画廊的,甚至还有搞哲学的。自组工作室的岁月后来被陈旭东称为游牧生活,本以为自己就将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却因为一个来自赫尔佐格事务所的机会而中断。在建筑界,为赫尔佐格工作的经历无异于“我曾侍奉过英国国王”,更何况陈旭东将要面对的是世界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鸟巢”。于是,陈旭东决定为赫尔佐格“耽误”一两年。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陈旭东在赫尔佐格的事务所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怎样将创造力与有规则的、有约束力的东西结合在一起。2004年,陈旭东离开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DAtrans在上海组建了德默营造,主要从事城市设计、建筑以及数字艺术等相关领域的设计和咨询。
在陈旭东的眼里,城市要保持独特魅力,于是他对建筑小心翼翼地采取了修补的方式。保留原有的建筑结构,尊重它的历史语言,这就好像是一种“换瓶胆”式的设计手法。虽然从很多的角度看上去,这依旧是那个年代坐标中的建筑风格,但进入后就发现这是拥有现代化展示功能的空间,却因为建筑本身沉淀的融入而显得意味深长。在一片破旧立新的城市建设浪潮中,他笑称,这种做法可以称为是建筑界的“逆潮流”。
好的设计
要让人忘记设计师名字
如果说吉吉和旭东在上次“大声展”上的合作,是服装设计和空间设计的“二维碰撞”,这次中国设计秀有了张长城的加入,有了服装设计、空间设计和现代舞,已经是三维的交叉了。“这样一台秀,摆在传统的T台上,会很不舒服。空间,一定要舒服。而且应该参与对话。”陈旭东这样认为。陈旭东和吉吉的上一次合作,是一套既能作为家具的装饰,又能当衣服穿的设计。两个人一碰撞,就有了一种新的概念。“建筑的设计必须体现交叉。建筑空间设计,不是技术,而是文化,越多的交互、交叉,就越能出好的作品。”陈旭东对此深信不疑:“这回又跟吉吉、张长城一块玩儿,就是为了追求一种新的交叉。”这种交叉,对于陈旭东来说,是求之不得的。
“最舒服的设计,其实是让人感到舒服、好用的同时,忽略了设计师的匠心、忘记打听设计师的名字。”跟建筑一样,这些设计师们的作品不是平面的,而是在结构和空间上,虚实交错、变幻无穷的。建房子要为人考虑最大程度的舒适和自由,这些衣服也是。
“中国的设计师,不用盲目地崇拜外国的所谓大师,”陈旭东说,“就个人能力而言,我们毫不逊色。我们要是能向他们那么放开了去交流、去体验跨越职业的交叉,那么我们的土壤一样能培育出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