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设计我们的校园  > 正文
清华大学校园空间及建筑演变
发布时间: 2010-10-22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清华园的历史,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很难再找出其他一处地方,能像这个校园一样汇集百年来中国各个阶段、风格如此丰富、涉及建筑大师数量如此之多的建筑杰作。清华园的建筑,清晰地折射出中国校园建筑的百年变迁。

中国园林里的洋式学堂

清华园的前身是清康熙年间的熙春园,咸丰年间改为清华园,取自晋人谢混诗“寒裳顺兰沚,水木湛清华”。在1909年以前,清华园和北京西郊的其他皇家御园一样,荒废已有时日,甚至连围墙都没有。游美学务处看上这里后,首要任务就是修理围墙。从1909年到1911年,园中原有建筑工字厅、古月堂、怡春院被用作行政办公用房和中国教员宿舍,完好保存使用至今,为现在的清华校园留下了非常宝贵的中国古典建筑元素。除了修缮原有建筑,游美学务处还新修了二校门、一院、二院、三院、同方部等新式建筑,这些建筑由奥地利人斐氏所经营的顺泰洋行(Fisher & Co.)承包建设,但究竟是谁设计的,到现在还没有被考证出来。

“西洋楼式”建筑也认为是洋风建筑的先导(图片来源:百度)

清丽端庄的“二校门”,算得上是清华出镜最频的建筑,更成为清华的“注册商标”。“二校门”由西方古典建筑的装饰元素汇合而成,典型的三段式构图:中段四根多立克(Doric)式装饰柱,立在高大的柱础上,中间大两旁小的三扇拱券门,檐部额枋线脚粗大厚实,两端用巴洛克式涡卷装饰。它的风格与同一时期的唐山交通大学(1896年)、东吴大学(1901年,现苏州大学)和顺天中学堂(1915年,现北京四中)校门非常接近,估计这是当时新式学校常采用的一种校门形式。“二校门”也应该和近在咫尺的圆明园西洋楼不无联系。尽管西洋楼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但其建筑形式对北京近代建筑发展影响颇大,并导致“西洋楼式”建筑在20世纪流行于北京,而“西洋楼式”建筑也认为是洋风建筑的先导(参见:张复合,《北京近代建筑史》)。

 

清丽端庄的“二校门”(图片来源:百度)

 

清华校园留下了非常宝贵的中国古典建筑元素(图片来源:百度)

清华学校所建设的第一批建筑,正是当时北京洋风建筑的代表。题额为“清华学堂”的一院,为高等科(High School)的所在地,是当时唯一的二层建筑,法式风格,高大而突出的孟莎顶(Mansard),青砖红瓦绿树,最为上镜。二院、三院(Middle School)都是青砖单层结构,当时还是清华学生的梁思成所留下来的一张速写画显示,三院的门廊由爱奥尼(Ionic)式的装饰柱、变形的山花等西洋建筑符号组合而成。北院(American teacher’s residence)为西式砖木结构,柏竹掩映,层林迭翠,供美籍教师居住。与一院相比,二院、三院的建筑标准稍低,所以在后来清华的历次规划中,都有拆除的打算。但一直到1982年图书馆三期开工建设,三院才被拆除;1999年北院被改建成风景区;2001年,二院因拟建博物馆而被拆除,这年冬天,清华早期建筑被定为国家第五批重点保护文物。

英国哲学家罗素( Bertrand Russell)早年访问清华时,称之恰像一个由美国移植到中国来的大学校。对于清华园、燕园建筑风格的取向,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评价最为深刻:“即就此两校言,中国人虽尽力模仿西方,而终不掩其中国之情调。西方人虽可以模仿中国,而仍亦涵有西方之色彩。余每漫步两校之校园,终自叹其文不灭质,双方各有其心向往之而不能至之限止。”(钱穆,《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

清华大礼堂(图片来源:百度)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