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设计我们的校园  > 正文
中国大学城建设的价值错位
发布时间: 2010-10-20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转载自:蒋洪池: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育学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三) 生存理念错位
  理念是主观(观念、认识)对客观(存在、规律)的反映,科学的理念能够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对事物的发展起到正确的指向和导引作用。[6] 中国大学城建设的生存理念错位主要表现为人本主义的偏离和工具主义的扩张。
  人本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的发展,然而,中国大学城建设出现了片面追求华丽的高楼、宽阔舒适的环境等现象,偏离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理念,出现了"以物为本"的不正常现象。或许我们可以从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的创建中得到一点启示。1876年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的创建,标志着美国第一次有了一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代表德国大学形式的高等学府。其首任校长吉尔曼有句名言,他更喜欢将霍布金斯的钱用于"人",而不是"砖块和灰浆"。他说:"大学的荣誉应该取决于教师和学者总的品质,而不应取决于人数,更不取决于供他们使用的建筑物"。 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在早期没有建设校园的措施,甚至没有足球场和篮球场,然而却有大量供研究用的设备,学校看上去更像一所工厂或大的商店而不是大学。
  工具主义是相对于理性主义的一种重要的大学理念,二者都曾影响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强调大学对于个体乃至整个人类进步的价值意义,强调"大学的理想",追求大学的终极意义,是大学理想化的表现。而工具主义的大学理念强调大学贴近社会,利用自身力量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意义,强调"大学的功用",追求大学的现实意义,是大学世俗化的表现。

中国大学城建设的价值错位,已经或正在影响着中国大学城的健康发展(图片来源:百度)

工具主义理念在大学城建设和发展中的扩张,其结果必然导致功利主义,把大学简单视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工具,是对教育外部规律的过份强调。然而,正如潘懋元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外部规律,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而人的培养必须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教育内部规律要受教育外部规律所制约,但教育外部规律必须通过教育内部规律才能实现。因此,我们既不能只强调教育的内部规律,就"教育谈教育",关门办学;也不能只强调教育的外部规律,以市场经济规律来代替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必须做到二者的统一。正如阿什比所说:"一方面它们本身必须改变以适应新的形势,否则将遭受社会的抛弃;另一方面,它们在适应社会的改变中,又不能破坏大学的完整性,不然就将无法完成它们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大学既不能远离社会,也不能完全消融在社会之中,大学应当和外界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

二、 中国大学城建设价值修复的建议
  中国大学城建设的价值错位,已经或正在影响着中国大学城的健康发展,若不及时修复,将严重背离大学城建设的初衷,并将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因此,修理和回复大学城建设的价值取向,还归其本来面目,实乃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中国大学城建设中的价值错位进行修复:
  (一) 进行科学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大学城的建设,首先应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是大学城建设的首要前提。规划的内容、期限以及实施方面必须以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为前提,集思广益,多方求证,科学决策。
  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用地规划、融资规划、管理规划以及学科规划等方面。在用地规划方面,履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尽量不占用耕地、不破坏生态环境,合理定位,不盲目趋大。在融资方面,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融资后遗症"。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增加投入,各大学城及入住高校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开融资渠道,强调高效实用,努力实现资金的动态平衡。在管理规划方面,国家教育部、建设部等有关部门有必要制定全国大学城建设指导标准,对建设的基本条件、基本原则做出规定,各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大学城的管理力量,完善管理机制,各入住高校应在大学城有关管理机构的协调和服务中,加强管理创新,实现自主的可持续发展。在学科规划方面,大学城建设要求学校规划尤其是学科发展规划先于校园设计,大学规划首先是学科建设规划,其次才是校园规划,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中国大学城建设一般规划期限在5-10年,这些规划作为短期规划是可行的,但考虑到教育的迟效性和大学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逐步制订10年以上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规划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有必要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对大学城的实施规划作出动态的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但必须慎重。
  一言以蔽之,通过进行科学的规划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大学城建设规划成功的重要标志。
  (二) 完善发展模式,体现中国特色
  中国大学城建设属于"主动构建"模式,并且在全国也出现了五种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大学城建设在摸索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大学城的发展作深入的研究,根据中国的国情和高等教育的真正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城发展模式,在大学城的建设中,做到"三个坚持":①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全国性的大学城宏观调控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指导、监督和协调作用。②坚持多方筹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吸收国外企业、组织或个人投资兴办大学城。③坚持大学城中大学是主体,淡化商业气息,增强教育属性。
  总之,中国大学城应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大学为主体,多方筹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特区"。
  (三) 恪守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
  中国大学城建设应尽快走出盲目追求"地之大、楼之高"的商业怪圈,恪守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
  大学城建设要体现人性化,要有利于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要从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多方面需要出发,对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设施布局、建设规划乃至建筑风格等方面作出整体的设计和安排。
  大学城的建设要遵循教育规律,时刻铭记:大学城的形象在于文化特色,大学城的品牌在于学术个性。大学城不是娱乐城、不是商业城,更不是围城。大学城既要为社会服务,具有功利性,又要引领社会发展,不丧失其理性和自尊。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