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主要以CO2为主)排放。工业革命至今只有200多年,但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的高速发展带动经济的上升,也刺激了人类欲望的不断攀升。人口剧增、高能耗生产、高资源消费的生活方式,使得CO2的排放量越来越大,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频频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全球变暖是人类必须面对的现实,正式我们制造的人工物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根源。校园建筑也脱离不开这个大的社会环境,必须要为低碳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那么,该如何理解校园建筑参与到低碳社会的行动中呢?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苏宁(图片来源:百度)
首先,我们应该转变设计观念。不贪大求洋,不炫耀技巧,注重地方性,注重自然条件的运用,加大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使用,减少制冷、通风、照明等维持建筑功能的能耗。不作过度的建筑装修,尽可能使用地方材料,避免材料加工过程中的碳排放。校园建筑应以简朴为主,做低碳建筑的模范。
其次,注重延长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尽量减少寿命周期内建筑材料和设备的维护与更新次数,即便是需要拆除或部分拆除,也应充分回收、利用原有材料和设备。建筑材料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碳排放,大部分都是在运输、加工、施工过程中排放的,因此,应该尽量避免这个过程中的碳排放。
第三,应加大校园绿化面积,保持碳氧平衡。数据显示,每公顷森林每天可吸收1 000kg的CO2,释放出730kg的O2;每公顷公园绿地每天可吸收900kgCO2,释放出600kg的O2。换句话说,以成年人每天呼出0.9kg的CO2需要0.75kg O2来计算,1hm2森林制造的氧气,可满足近1 000人的呼吸之用。如果考虑到汽车尾气和生活排放等因素,每个城市人需要近40m2的绿地才能维持大气中的碳平衡。因而校园建设应以绿色校园、园林校园、生态校园为目标,老校园更应避免拆绿建楼,设计师应更多去思考如何加强校园空间的综合利用。
第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搞重复建设。学校位于城市中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与社会形成文化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社会资源可以使学生生活方便,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也减少了许多碳排放。而远离城市的“大学城”,势必要考虑自身的需要而重复建设很多设施,教师、学生往返与学校与城市所带来的碳排放是惊人的,也会造成交通及其他社会问题。
2009年8月底,我在呼和浩特参加教育建筑学术年会时有机会参观了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的改造项目,很受震撼。这是一个非常符合低碳要求的设计实例,原本作为校办工厂的老旧建筑,在内蒙古工业大学张鹏举教授的手下变成了一个非常自然且充满了文化、历史和个性的建筑作品。几乎所有的原有构件、材料都得到了利用,有的变成了维护结构,有的变成了窗饰,有的围合成室内外空间,有的直接变成了艺术装饰品搁置在环境中,就连原有的烟道都被利用作通风之用(图5~图13)。希望读者有机会实地感受这座建筑所蕴藏的精神。我们应当为张鹏举教授击节,也希望更多具有如此胸怀和意识的建筑师坚持自己的理念。
低碳生活已是未来必然的选择,人类已经没有了退路。作为建筑师,我们需要面对,需要思考如何用我们的智慧迎接环境的挑战,让我们的每一项设计都符合人类生存的需要,让每一件作品都能为建设低碳社会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