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当中许多人先后在这个时期赴美学习建筑
一、“学院派”与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宾大体系”
19世纪中叶,法国是世界顶级的艺术中心,在绘画、 雕塑、建筑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西方近现代艺术史上具有绝对影响力的国家。在其文化优势引导之下,赴法求学的艺术家大多来到一所名叫“Ecole National Superieuredes Beaux-Arts”(巴黎美术学院)的学校,该校在1816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由法兰西建筑学院与其他艺术学校合并而成,但其前身可溯源至1671年创立的法国皇家建筑学院。它不仅是欧洲建筑教育机构的鼻祖,而且在20世纪初叶对美国建筑界及美国建筑教育起着相当大的影响,这也正是建筑教育中“学院派”的由来。“学院派”建筑教育可以说是将建筑学与美术合而为一,互相渗透,旨在培养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及徽章设计师。
“学院派”体系因袭古典建筑传统,训练上鼓励可以适用于任何风格的折衷主义;“学院派”重要的建筑训练方法是要求学生掌握希腊、罗马的古典柱式和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纪念建筑,设计原则是体现建筑的纪念性等。“学院派”建筑教育以其对建筑制图的高度重视而著称,受到古典主义制图传统和新兴的画法几何学的影响,建筑表现保持古典主义的风格,在立面和平面图上绘制准确的阴影,并给立面加上精致的配景,这些手法使其建筑图足以能够逼真地再现空间的深度和材料的质感,但其课程设置中竞赛奖励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单纯追求图面效果的风气。
由于“学院派”专业特质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初期建筑大师莱特(F. L. Wright)与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的成就使美国的建筑有了自我取向,但美国的建筑教育却因袭了“学院派”的教学体系。至1929年康奈尔大学建筑系扬弃传统建筑启蒙教学从古希腊柱式学起的方法,在一年级就开始做建筑设计,方始是美国教育迈向现代化的第一步。而1934年哥伦比亚大学由“学院派”教学体系改承包豪斯,这虽然是具有划时代性的改革,但就20世纪初期整个美国的建筑教育而言,仍然弥漫着“学院派”的古典主义气息。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当中许多人先后在这个时期赴美学习建筑,回国后先后在东北、南京、杭州等地创办建筑系或任教。他们赴美接受建筑教育之时,正是“学院派”体系古典主义风格在美国大行其道的盛期,而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 )建筑系则是“学院派”在美国建筑教育界的盟主、古典主义学术的大本营。基于“学院派”体系的宾大建筑系,学生们被要求掌握希腊、罗马的古典柱式和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纪念建筑;并且实行独立研究室(Studio Type)的学分制和师带徒制。全凭建筑设计课的优劣高低,定分、定级。优者不受年级限制,可以破格升级;劣者,达不到标准,不能按学年升级。因此十分重视构图原理,在比例尺度、对比微差、韵律序列、统一协调、虚实高低,线脚石缝、细部放大等方面的基本功训练。此外,还很重视素描速写、水彩及单色渲染的技巧。

逐渐确立了学院派在其教学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1924~1927年间,在宾大等“学院派”体系的建筑院校中,一批十分有才华的中国学子曾因他们的出色成绩而让人刮目相看,其中最著名的如杨廷宝、童寯、梁思成以及稍早的朱彬等。因对于他们建筑教育观念影响至深的正是宾大“学院派”的精华部分,为他们日后创立中国的建筑学术体系打下了古典主义的坚实基础,这也正是“学院派”与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结缘的历史必然。因而这些中国学子学成归国后所创办的建筑教育是与“学院派”建筑教育一脉相承的,并可称其为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宾大体系”。
中国的近代建筑教育中,“学院派”体系以国立东北大学建筑系、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私立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系、私立之江大学建筑系等为主要代表。以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梁思成先生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为例,梁先生将授业老师保罗·克瑞(Paul Philippe Cret)所主持宾大建筑系的教学方法移植到东北大学建筑,而东北大学建筑系童寯、陈植、林徽因诸先生也均为宾大的毕业生。在1933年之后,随着教师中宾大毕业生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中央大学建筑系经过调整,也逐渐确立了学院派在其教学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二、包豪斯与中国土木工程背景的建筑教育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格罗庇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以极大的热情致信政府,畅谈战后德国重建最需要的是建筑设计人才。他认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工业化生产必将进入未来的建筑领域,而目前欧洲建筑的古典主义理念和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会阻碍建筑产业的现代化。国家百废待兴,成立一所致力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学校则是当务之急。德国政府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商议,就采纳了格罗庇乌斯的建议。1919年3月,原撒克逊大公美术学院和国家工艺美术学院合并,成立了“国立建筑工艺学校”,即包豪斯(Bauhaus),格罗庇乌斯则被任命为校长。
包豪斯旨在创造崭新的设计观念来影响德国的建筑界,并对此提出了崭新的设计要求: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既是设计的又是实用的。与“学院派”注重古典精神的艺术训练不同,包豪斯的教学强调对材料、结构的感觉,重视学生主观感受的训练,摆脱了艺术至上的设计观念。包豪斯所开创的设计风格在现代设计艺术的各种流派中都能找到踪影。虽然包豪斯仅存在了15年(1919~1934),但其设计理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为这种理念来源于对科学进步与民众需要的尊重,并能充分体现20世纪以来人类日新月异的生活面貌。
包豪斯教育体系从欧洲到美国的过程实际上完成了一次现代设计思想的传播,它对欧洲传统设计观念,特别是“学院派”的批判和扬弃,成为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得以广泛传播的基础。包豪斯注重对建筑结构及其材料的忠实把握,对几何形体构成的喜爱,对空间内在功能的重视,对工艺技巧的强调都成为后来现代建筑实践和教育观念变革的基本原则。

包豪斯教育体系从欧洲到美国的过程实际上完成了一次现代设计思想的传播
如前文所述,20世纪的20~30年代,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大都在美国接受“学院派”建筑教育,学成归国开展设计业务、创办建筑教育之初,基本上都是古典折衷主义的积极推崇者和实践者。但是包豪斯作为新兴建筑思潮,同样也在中国建筑师中产生着强烈的震荡和反响,许多建筑师在设计作品中,对新风格、新思想的反应与西方建筑师几乎同步,大量摩登建筑的涌现和建筑教育体系出现的变革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近代以来的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是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新的建筑观念,用客观的参与去接受新的建筑形式。现代建筑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及建筑界的响应,自1934年逐渐达到高潮。以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著名建筑期刊《中国建筑》为例,如勒·柯布西耶《新时代的曙光》连载;童寯译文提倡建筑师应养成“心志高尚”的职业情操;何立烝的《现代建筑概论》则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提倡“功能主义”、“实用者无不美”、“反对装饰”、“摒除国家观念的国际公式”,并概括了新建筑的七点基本精神。另外,过元熙的《新中国建筑之商榷》从中外建筑师对中国宫殿的墨守,新时代的需求,到欧美最新建筑事业的发展……以更广阔的笔触勾画了自己的见解。其他如杨哲明的《现代美国的建筑作风》,黄钟琳的《建筑物的新趋向》,范文照的《中国建筑》,邹若的“建筑热工”,唐璞的“房屋声学”,卢毓骏的“城市规划学”……充分展示了中国近代建筑开始进入现代主义阶段的新阵容,为一个即将到来的新时期提供了舆论与实践的准备。以范文照、庄俊、李锦沛、赵深、陈植、童寯、陆谦受、吴景奇、罗邦杰、李英年、杨廷宝、沈理源、徐敬直、李惠伯、杨锡鏐、董大酉、黄元吉、奚福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都开始致力于现代建筑的创作。
观照包豪斯及现代主义建筑观念对于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影响,30年代创立的几所“非宾大体系”的建筑院校则不容忽视。如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系(1932/1934)、北平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1934)、私立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1935/1937)、私立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系(1942)以及后来清华大学建筑系(1946)、北洋大学建筑工程系(1946)等。“宾大体系”的“学院派”与具有土木工程及包豪斯背景的“非宾大体系”相互参照,较为清晰地映衬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与世界建筑教育观念同步的时空背景,也体现近代中国建筑师对于以包豪斯为主流的前卫建筑思潮积极参与的认知心态。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几所建筑系的创立似乎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均是由近代中国最优秀的几个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学科基础拓展而来,其课程设置和师资背景带有浓厚的工程技术色彩,其教学秉承工科学校严谨务实的学术传统。近代中国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兴铁路,开矿山,建工厂,需要大量的土木工程技术人才,而对于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也一直作为“实业兴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社会各界所重视。几乎国内所有的著名大学都设有土木系或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是中国近代实业教育的肇源学科之一●④。而就建筑教育的兴办而言,土木工程对于中国近代工科教育中的影响力也是显而易见的。与中央大学、东北大学等学院派的“宾大体系”相比较,上述几所具有土木工程背景的建筑系,在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风格等诸多方面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同。
30年代初,在中国土木工程界享有“南杨北朱”声誉的杨宽麟、朱兆雪以及沈理源、汪申、林克明、华南圭、阎子亨等著名建筑师和工程师都不约而同地成为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积极创办者和实践者;而此时正是包豪斯开始突破“学院派”建筑体系壁垒的重要转型时期,包豪斯“关注技术和工艺”的观念影响成为促进中国“非宾大体系”建筑教育蓬勃发展的重要历史契机。
“学院派”和包豪斯作为西方近现代建筑思潮演进的主要脉络,对于世界近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影响至深。作为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其教育背景与设计实践也大都没有脱离与“学院派”和包豪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论及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体系与格局,就不可能回避“学院派”和包豪斯的影响。
在当前关于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研究中,大都关注“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对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至深影响,如“宾大体系”的东北大学建筑系、中央大学建筑系等;而对“非宾大体系”的建筑院校的研究却明显不足,如北平大学工学院建筑系、勷勤大学建筑系、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等,对相关历史人物的研究更是十分匮缺,其代表人物诸如沈理源、林克明、华南圭、朱兆雪、杨宽麟等大师级的建筑师或工程师几乎被历史所遗忘。
本文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大致分为“学院派”的“宾大体系”和注重技术与工程实践、具有包豪斯背景影响的“非宾大体系”。凡此划分旨在从两种建筑教育模式中师资背景、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培养目标等诸多方面进行相互参照,作为一种初步的尝试,对于中国近代建筑教育深入的研究应是不无裨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