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双重身份下的研究与建造  > 正文
白林:做培养建筑师的教师
发布时间: 2012-06-28   来源:网友so投稿  转载自:北方交通大学、白林建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畅言网:很多地方的城市化进程都在高速度的进行,但是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您如何评价现今中国各地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的现状?

白林:城市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在政府、社会、相关专业人士二十多年的努力下,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确实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非正常的高速城市化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工作、生活等等诸多问题。生活相关的居住、交通、环境、物价房价高起之外,更深层的资源短缺、环境破坏、贫富悬殊、官员腐败、利益冲突、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从更大的角度看,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是最大、最根本的问题。

从长远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坚定不移地、不断地推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从近期看,需要慢下来、缓下来、静下来认真地对过去高速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反思、反问。中国究竟需要怎样的城市化?应该怎样推进城市化?面对这些问题,作为学者建筑师规划师应该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矛盾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应该如何做?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我想,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行动的方向。 

畅言网:您认为目前中国建筑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如今很多学校建筑专业的课程设计有不合理之处,能详细地说说吗?

白林:在我看来,中国建筑教育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第一,选人问题。建筑学并不是非要学习成绩好的人,什么需要有绘画基础,都是误导。而更需要喜欢做建筑,喜欢做设计,喜欢动手,喜欢动脑,喜欢创新,喜欢挑战的人。建筑教育的第一步选人的方式有问题。

反思我们的建筑教育,最大问题是既没有教会理论,也没有教会实践,既没有教会理念,也没有教会方法。甚至,没有教会作为建筑师应该怎么健康地生存。最要命的一点是,现在建筑系的学生没有理想、梦想。坚实的理想信念是建筑师成才的素质基础。我们的建筑教育却没有做到这一点。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那么学会什么了呢?学会了软件,学会了上网,学会了怎么通过考试拿到学分毕业,怎么找个大院上班,怎么找点私活赚点小钱,怎么早点买房买车,怎么考研,怎么出国…。不知道为什么考研?不知道为什么出国?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使得中国的城市无论是建筑领域,还是城市规划都是问题如山,而研究生们却寻不到研究方向,找不到研究课题,等着导师给题。但是许多教师也没有课题。高校培博士硕士的定位究竟是什么,似乎并不很清楚。硕士毕业不会写论文,博士毕业不会做研究?方向没有,不知道应该研究什么,方法没有,不知道应该怎么研究。“一纸文凭将进手,天涯一望我何人”人生何往?这是送给某大学将要毕业学生的两句诗。教师的问题。教设计的自己不会设计,教研究的自己不会研究。一个现象,由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从软件技术到知识信息,许多学生比老师知道的更快,了解得更多。以至于建筑学学生不佩服老师,不认可老师的现象已经成为大多数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对建筑教育反思的基础上,在我们的设计事务所做了许多建筑教育——培养人才的探索。 

畅言网:王澍的成功验证了坚守传统的胜利,关于现代和传统的话题也是建筑界老生常谈的,通过自己的建筑实践您是如何思考中国建筑文化的出路的?

关于王澍,我并不认为他是一个坚守传统的人。从他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达方式上讲,他都并不属于传统型的人。但是所谓“重新诠释传统”的说法难以苟同。当然,无论做成什么样,只要本人说“我这是在延续传统”,从哲学角度讲任何人都无法否定。但是在新建筑上运用一些旧砖,旧砖并不能说明是传统。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达直接表现在建筑形体上,将坡屋顶做成山的形状,也并不能被大家认同这就是传统的继承。将苏州园林“移步换景”的造园手法生硬地运用于中国美院象山校舍的自由开窗形式,应该说有独创性,但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并不合适,不和谐、也并不美观。客观地讲,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有思考、有探索精神的学者型建筑师,中国需要大量这样的建筑师。

建筑是思想(文化)的容器,这是我的博士论文研究得出的一个结论。博士论文主要写的是中国传统住宅空间构成与传统生活的对应关系研究的内容。建筑就是通过形式表达的,用有形的形式昭示无形的思想。诚然,中国传统建筑有许多装饰性的表达,但是,我认为,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并不只是那些装饰性的表皮,形式主义的表达,而是空间体系下的文化内涵、思想内涵,生活内涵的统一体。中国有责任感的建筑师们都在通过自己的建筑实践探索着中国的建筑文化与现代化融合问题,国人的价值观与建筑形式的结合点的问题,这是历史的必然。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