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宅需建立乡村管理体系

江西婺源古民居村落(图片来源:百度)
有识之士认为,一个地方,没有古建筑,也就意味着没有了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无法体现古文化特点,历史文化脉络也就被割断了。
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温锐教授深为认同。他认为,古民居是不可移动文物,与周边环境、民俗风情是不可分割的,搬离,其实是一种剥离。古民居一定不能离开原生文化环境,流失到外地去,即使是极个别出于展示和交流的需要,也应严格履行报批程序。不论何种目的,个人通过私下倒卖迁建到外地,都与国家和地方法规相抵触。我省的古民居大部分与祠堂文化分不开,非常有特色,对于这样的资源,谁都想开发,怎么开发?则要想到可持续发展,把我省的农耕文化与渔家文化相结合,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融入鄱湖山水核心景观区或者景观圈,不能走破坏这条路。
而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旅游系副主任王健教授则认为,现在我们江西正打生态旅游牌,那当然也包括人文生态。省里有关部门的确整理和修复保护了许多的古村落和古宅院,但是,古宅被损坏既有过去时,也有现在进行时:15年前他们一帮摄友,隔三差五的去婺源拍古村美景,常见有门窗的花格板用于围猪圈,让人叹息。
一些边远地区的古建筑怎么保护?王健教授认为,合理利用是最好的办法。在建筑屋住人,一方面能使室内空气流通,并提高室内温度,降低湿度;另一方面能保持室内清洁,避免虫草之害,也能及时发现房屋的各种问题,以便及早检修,把原住房户迁出,使旧址空出来并锁着是不可取的,它只会使建筑衰败得更快。另外,还可以建立一个多层次网络化的乡村古建筑保护和管理体系,依据古建筑的珍稀程度和价值大小做好鉴定,分等定级,建立一个包含博物馆、文化局、建设局、公安局、消防队等多家单位联合的保护和管理古建筑的网络。以便使更多的古建筑能列入各级保护和管理的范围。尽管目前不可能对列入保护范围的各级古建筑都能进行很好的修缮和管理,但至少能让广大的村民知道,这些建筑已是受到保护的,是不可任意破坏和拆除的,这样至少能减少人为的损坏,也能培养人们自觉保护和管理古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