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筑现成残垣断壁
南洞古村如今已不适合再被称为古村了——遍地都是被清拆下来的零碎青砖和瓦片,20余栋古民居的胜景已不复当年,仅剩的4栋古民居墙上,大大的红色“拆”字显得醒目刺眼。古屋墙壁和屋顶上都留下了多处被蛮力破坏的痕迹,有些摇摇欲坠。不远处,大型挖土机和推土机静静地停在一旁,似乎随时等着将这些古屋推倒。
在房屋入口的墙上,依然能辨别出包括山水、风景、花鸟、翔龙在内的多种雕花图案,上面残留的颜色让人依稀可见当年的雕梁画栋。其中一栋旧屋的房门上还刻画着一幅山水图,因历经风雨,这幅山水灰塑已难以清晰辨认,但依然可以看到黄色的底,鲜红的花叶、翠绿的禽鸟,根据《沙井镇志》的记载,这些图案叫做灰塑,是古时民居特有的装饰。
距此50米开外的勷明公家塾,因为逢年过节还有后人前来祭拜,因此保存较为完好,门口的牌匾上,“光绪戊子年”的字样清晰可辨。方先生说,据此计算,这一片古建筑,距今至少已经有122年了。

老屋上残存的灰塑图案诉说着丰盈的历史。
根基何故被人遗忘?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房屋土地占据十分神圣的地位,不到万不得已,房屋和土地很少会没落消失,而为何这些古民居在短短的几年间,竟会沦落至被拆除的命运呢?
向残破的屋内望去,里面已经因为拆除工程而变得凌乱不堪,但是依然可以辨别出起居室、厨房等间隔,而有一些因为后期改造,变成了现代的厕所和浴室。“曾氏族人搬离后,这些旧房子就出租给外来打工者居住了。”方先生叹了一口气,说道。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片古村落的原始居民曾氏族人大多已经另觅新地建造高楼,继而搬离此地,而他们离开后,这片古民居就被多番改造,以满足出租的需要。
“曾氏族人搬出去后,这里的没落也就不可避免了。”古文化爱好者方先生无奈地说。方先生是深圳一名著名的“驴友”,他长年居住在沙井,因为爱好,他经常流连于南洞古村,对这一带的历史了如指掌。他给笔者展示了他2006年拍摄的一系列照片,那时,这片古村落依然保存完好,巷道虽然窄,但是排水系统却十分完善,两口水井虽然已经基本结束了历史使命,但依然顽强地留存在此。时至今日,唯一留下的,就是背负着一定祭祀任务的勷明公家塾,但是左侧变成了物流卸货商铺,右侧则被新建的电房占据了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