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研究小组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后,逐渐形成了评价世界城市的若干条标准。
通过把北京的发展状况和这些标准“对号入座”,不难看出,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北京能够满足其中多数的标准,有的方面的表现甚至是在标准之上,可以说北京已经有了冲击顶级世界城市的实力。
当然,北京固有的一些短板也十分明显。不过,北京市已经提出了到2050年建成世界城市的目标。时间还长,好戏还在后头。
今昔对比 世界城市原本鲜有北京
1999年,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aWC)在其调查学报中,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法律服务为城市排名。
在当时世界城市的研究中,京沪很少进入研究人员的视野。
GaWC发现,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1999年的20多年间,主要研究文献中,将北京列为“世界城市”的文献只有3份,研究上海的只有1份。
最终,GaWC将北京列入世界城市的第三级,同行列的城市还有曼谷、蒙特利尔、罗马、斯德哥尔摩和华沙。
入围最高级别的城市有四个,分别是伦敦、巴黎、纽约和东京。
10年不到 已与巴黎、东京并驾齐驱
但是在2008年,GaWC更新后的世界城市名单中,北京和上海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面已经携手进入世界城市的第一级。
排名仅次于纽约和伦敦,已然与巴黎、东京等老牌世界城市并驾齐驱。
同年10月,美国杂志《对外政策》也发表了自己的全球城市的排名。
此项排名的研究是在5个领域:商业活动、人力资源、信息交流、文化积累及政治参与的基础上开展的。
其中共60个城市入选,前五名分别是: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和香港,北京位列第13,上海列第20。
《外交政策》分别对北京的优势与上海的劣势进行分析指出,北京虽然未能入围前十,但在单个领域上仍有优势。
如在商业活动方面,北京排在第9位,政治参与方面则排在第7位。
高层对话 经济创新能力成北京最大劣势
针对北京要建世界城市这一目标,上午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表示,北京距离世界城市在经济上、基础设施建设上、市民素质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差距,其中最主要体现在北京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上。
“北京的人均GDP、地铁网建设、垃圾处理这些硬条件与世界城市还有距离,软件差距主要体现在教育公平、医疗、市民素质等方面。”黄艳说。
黄艳表示,北京建成世界城市,先要成为国际化大都市,需要在生态环境、城市承载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等方面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要具有国际影响力。
“北京的人均GDP、地铁网建设、垃圾处理这些硬条件与世界城市还有距离,软件建设主要体现在教育公平、医疗、市民素质等方面,但这些方面中最主要的差距还是在于北京创新自主能力上的差距,这也将是北京今后为实现世界城市目标必须弥补的努力方向。”黄艳说。
据介绍,除了在地铁、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增加“硬件建设”投入,在今年的两会报告中有70%的内容涉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近期出台的教育改革征求意见稿等举措,都是在为建设世界城市做“软条件”努力。
量化分析 13项指标“国际机构总部数量”短板明显
作为一项发展中的理论,对世界城市认定标准的讨论仍在进行中。在各种标准中,以GaWC的13条基本标准最为详尽,也得到了不少研究者的认同,因此,我们不妨以这13条标准来考量一下:北京离世界城市还有多远?
总的来说,北京在大部分指标上表现良好,但在一些关键性指标上的短板明显,尤其是“国际金融机构、公司总部(尤其是企业集团)和股票交易所,并对世界经济起关键作用”这一项。
在传媒的国际影响力方面,尽管中国网络电视台等新型跨国传播媒介已经小试牛刀,但整体上,影响力尚不足以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等顶级跨国传媒并驾齐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