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赞美坊教堂——英国古典的歌德式建筑
赞美坊位于维多利亚街,原为教堂,然后成为女子学校,后再经翻修为教堂.历经世代演变,融合现代与古典的歌德式建筑,因其拥有旧日的风格,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此寻求一种特别的怀旧感受。赞美坊有正统的歌德式建筑外观,由美丽的五彩琉璃拼饰而成,前院的人工瀑布与喷泉,是迄今最古老的免费参观地,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绝佳休息场所。这座教堂是座已经拥有百年历史的乳白色教堂。以前曾经因为收养过很多孤儿而成为一所小型学校。现在,地下一楼修道院风格的半露天庭院已经成为了汇集各国各式料理的餐馆。这里的庭院还是用卵石铺成的。充满了非常浓厚的古典味哦。而往日学校的原址,今天就变成了艺术走廊,精品店和高级餐馆的汇集处。然後成为女子学校,後再经翻修为教堂。历经世代演变,融合现代与五种新歌德式古典的建筑,因其拥有旧世纪的风格。

新加坡赞美坊教堂

新加坡赞美坊教堂
善特主教座堂——新加坡天主教主教座堂
维多利亚街沿街的教堂不仅多,而且个个都有来头,就连这座外表看起来很朴素不起眼的善特主教座堂(The Cathedral of the Good Shepherd),竟然也顶着一个个“第一”的帽子。善特主教座堂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天主教教堂,现今,新加坡天主教的大主教便居留此处,每年也有不少的宗教庆典和仪式在这里举行。1973年6月28日,这座大教堂因着其某项“第一”的帽子被列为新加坡国家纪念古迹之一。1843年,善特主教座堂奠下了第一块基石,开启了大教堂修建的序幕。然而,没人料到这块基石引发了殖民地时期两位知名的建筑设计师,D.L Sweeney和J.T Thomson的竞争!两位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缺。J.T Thomson的设计华丽,但造价昂贵施工维护复杂;D.L Sweeney的设计简单实用,但看过的人都以为因为重建而拆除的圣安德烈座堂旧楼又回来了,太过相似。最终,据说,还是D.L Sweeney的设计被采用了。之后的一年里,第三名设计师Charles Dyce又在现有的设计中增添了一座尖塔,这座尖塔的灵感来自于重建后的圣安德烈座堂-计师是J.T Thomson。

善特主教座堂
新加坡圣德肋撒天主堂
在1920年中期,需要建设新的教堂来满足教徒的增加需求, 位置选在新加坡西部。教区的牧师彼得和保罗在女皇大街选定地址。建筑师斯蒂芬。李最终完成了建筑的工程,于1929年4月落成。1935年4月,天主教人口成长迅速。斯蒂芬。李在圣特蕾莎又建造了修道院。卡德肋撒教堂和修女1938年又开始修道院基督君王堂。圣德肋撒教堂和英语学校。在1959年落成。
它是时间,来建造一个新的教会在附近和圣柏娜德成为第一个女儿的圣德肋撒教堂,教区随之而来的教区的圣十字圣福。2006年底修建教堂,改名为C.H.I.J. Kellock。今天,圣德肋撒教堂有天主教人口约2500,包括几百菲律宾和印度的护士。至今为止圣德肋撒教堂还是一座见证新加坡历史的丰碑。

新加坡圣德肋撒天主堂
卫理公会教堂——教与基督教的混合体
小印度是新加坡的印度人聚集地,在这里汇集了来自印度的各方人士,犹如印度的缩影。之所以说超爱小印度,是因为小印度实在属于看似凌乱却很有序的地区,充满民俗色彩和异国风情。有点像斯里兰卡,又有点像在尼泊尔的博卡拉,总之就是一街缤纷色彩的手势、衣服,满街走路的游客或是本地人,彩色的房子,大街上行着的停放的车子,路边吃饭喝茶的人……午后阳光下一派勃勃生机。活着的城市就是如此。在这浓郁的气氛当中,却有一座别致的天主教教堂,典型的伊斯兰和回教与基督教的混合体。简致又清新。很美丽的建筑外围。还未走近时便遥遥听见唱经的声音,在阳光下那么隆重。在1819年,当莱佛士爵士航行至新加坡时,随行有多名印度助手和士兵。之后,更多的印度移民来到了新加坡谋生,有的成了筑路的苦力,有的从事洗衣业,有的则在政府机构谋得要职。今天的小印度魅力十足,是新加坡印度族群的汇聚点。每逢十、十一月的屠妖节期间,整个小印度就会变成一个装饰华丽、灯火辉煌的神话般世界。当然,您也可从一、二月间举行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大宝森节见证信徒们的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