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建筑非常道
|
|
发布时间:
2010-02-03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非常的工作方式

图片来源:百度
曾经,张永和认为建筑应该做得素净一点,“当时为了一盏灯,或为了一个门把手,会跟业主、施工队弄得面红耳赤,搞得很紧张,现在觉得建筑师应该去关注更大的问题。”他认为建筑师应该从更宽泛的角度看城市现象。比如,现在的城市机制正在出现各种各样新的人群,有些人的工作只通过电脑,网上工作,网上游戏,跟人的交流能力极低,这跟一个人在荒郊野外独处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建筑和自己的关系,比在街上看到一个房子好不好看,要重要的多得多,建筑的实用价值远比观赏价值重要。”
给张永和带来赞誉的设计作品很多,虽然都是一些小建筑。他过去的成功案例包括席殊书屋,虽然这家书屋已经被拆除了,还有他的“自宅”以及山语间、长城脚下的公社之二分宅等等。他的设计以及由此诞生的建筑总是受到建筑界高度关注,尽管并不总是被一致认可。
“不需要一致认可,这样才有批判和反思。”张永和在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荷兰血统的比利时同事,站在对立的角度,辩论物体城市和肌理城市,“并不是说学生非要听谁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老师到底在想什么,有什么不同,要把系里的气氛搞轻松。”
张永和说:“15年来,每个项目对我们来说都是研究项目。在每个项目里面我们都希望有所发现,而不是创作和表现。非常建筑它非常在什么地方,他不是一个形式的非常或本身一种趣味的引导。它的重点就在于非常建筑批判地参与现实的态度,以及一整套非常的工作方式。”
张永和在北京的家依然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建的老公寓,约100平方米,里面经他自己改造。他喜欢自己买衣服,在北京时,会经常去城东边一对意大利父子开的餐厅,“喜欢上海的淮海路,想念以前的北京城,人没有这么多,到处都有可以逛的小店,现在的商业广场都没有什么特色,全世界都是一样的牌子。
“早晨起来一下楼,随便吃点油条豆浆,过马路就上班了。享受在街上购物的乐趣,有店打折就捞点便宜货,不是开个大汽车到购物中心狂买一下午然后吃一礼拜冰冻食品。到了晚上12点,想下楼吃碗面就能吃到。”这就是张永和所推崇的“肌理城市”,也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城市。
张永和在成为建筑师之初就认为,“建筑设计者应该像小说家那样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像人类学家那样研究人们活动的每个细节及其意义,来仔细体察人们的活动与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他喜欢以建筑命名的小说,如《城堡》、《巴黎圣母院》、《金阁寺》等,而他却写了一本叫《作文本》的书。也许作为建筑师,很容易接受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张永和还非常喜欢侦探小说,曾经是早晨在马桶上、夜晚在被窝里阅读。他说“以后是不是会写侦探小说,现在还拿不准。”
|
责任编辑:
畅言网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