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巍山古建筑风华“绝代”引来声声叹息
发布时间: 2010-06-23   来源:网友Hadenough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成因]三大软肋掣肘古建保护

巍山古建筑面临的危机,是我市古建筑整体命运的一个缩影。

笔者从市房管局、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了解到,我市现有祠堂、厅堂1000多处,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其中有七八十处属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这样的数量在全省居于前列。除了部分祠堂、厅堂属于公房,享有一定的保护权利之外,绝大部分民间古建筑产权分属其中的多家住户,一旦要维修,难免存在理念和技术上的分歧。市房管局副局长方能生坦言,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首要压力就是“新”“老”之间如何平衡,“然而很多村庄在规划时没有结合保护古建筑。”

除了规划缺失使然,村民保护意识不强也困扰着古建筑的生存。2009年,巍山四村八份头的一幢古建筑被人整体收购,但收购商并未对古建筑进行整体修复,而是拆走牛腿等构件一走了之。

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论坛里,笔者看到了“巍山赵氏”发的帖子,巍山古建筑的命运让他感到焦虑,他觉得,“最难的还是村民的观念问题,很多人没有保护意识,巴不得早点扒了老房子,可以盖新房”。笔者了解到,根据现行农村宅基地审批手续,相关村民必须在拆除原有建筑后,才能丈量新的宅基地。于是,一幢古建筑往往被急需建新房的住户拆得七零八落。

在采访中,笔者发现古建筑中鲜见年轻人的身影,即使是住在这里的老人,也并非完全出于观念上的认可,多少有着现实的逼迫。65岁的赵慰忠住在庚楼街,“这里冬暖夏凉、阳光充足。”他家的老房子历经几次改造,充满了现代化建筑的元素,已难觅古色古香的旧貌。76岁的赵有祥住在八份头里,解放前他家的房子也进行了简单的维修,现在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没心力重新造房子,加上老房子住习惯了,也不愿意搬迁。84岁高龄的赵克孝说,这些年,水渠流水不畅,每到夏天就会发出阵阵臭味,可他还是愿意住在这里。

资金缺乏也是古建筑保护中的一个软肋。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修缮古建筑时,市房管局、市文物办只能酌情给予5000元的资金补助,更多的只能提供一些技术上的帮助。而古建筑修复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政府无力补贴,村级财力不够,即使这些年,有关单位和各地群众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但事实上,维修的速度根本赶不上破损的速度。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