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使用50年,而实际使用不到30年,甚至更短———这些年来,我国相当一部分建筑“短命”,在建了拆、拆了建之间“折腾”。而欧洲、美国建筑的设计使用寿命是80年,实际平均使用寿命在100年以上。
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有专家分析,过去国内和西方的建筑质量差距较大,但现在国内的设计和施工水平,都能达到使用年限50年的标准。迥然不同的结果,东西方的观念差异是重要原因。
西方人有一个珍惜保护古迹和文物的共同心理和习惯,即一座房子能不拆就不拆,即使它不是什么文物,但对一条街的居民或一家人来说,仍有它的纪念意义。因为不轻易建,也不轻易拆,所以很少有大规模的拆建。所以,这些城市的特点非常明显。
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市政府,就明文规定所有门面建筑超过50年的一律不准拆迁;法国对有20年历史的或在国内外有过影响的场所,都被政府立了标记予以保护。
在美国巴尔的摩市,一个废旧的电厂经过精心改造后,变身成为一个书店。整个建筑至今还保持着发电厂原有的红色砖砌外形,甚至保留了四根醒目的烟囱。如今,这座上百年的建筑已成为巴尔的摩市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展示美国工业文明历史、彰显现代商业时尚的经典,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如潮涌来。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中国著名规划建筑大师、中科院院士齐康教授建议,城市的规划者特别是领导,学一点建筑史,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更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