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一切回归“建筑”本体
——访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郑实
发布时间: 2010-05-12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农村建筑抗震能力是个重要问题

笔者:说到农村,我国的城市中的建筑有规范标准可循,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的住宅还都是以自建为主,这种自建房在抗震能力上是不是存在着安全隐患?

郑实:对,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汶川地震给我们设计院行业更多的启示就是如何控制建筑质量的问题,玉树地震给我们的启示是如何加强农村建筑抗震水平问题。

我们国家农村建筑如何抗震的问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不只是四川、青海,北京的一些农村地区也存在这个问题。农民没有建造技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也没有好的建筑材料,所以他们的住房天生可能就是一个不抗震的建筑。

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大,制定建筑抗震标准时无法完全兼顾到东部和西部、农村和城市的差别,目前的标准都按永久性建筑来定义的,一般使用年限都是50年以上,而城市的这个标准,广大农村地区做不到,很长一个时期,农村建筑可以说就是没标准。

当然必须看到,政府非常重视这个问题,而且已经开始制定农村建筑抗震规范,尤其是汶川地震也加快了制定的步伐。最近修编后新出台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农村和城市采用了同一个标准,这是以往规范里都是没有的。

但即使有了农村建筑抗震规范,政府部门还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农民的经济和技术能力――农村建筑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和建设规范的完善,另外还应该探索适合农村建筑的一些适用建造技术,以适应农村的经济的水平,比如说这次我们院参与编著的北京农村地区的抗震规范,分为两个级,一种是结构使用年限50年,抗震设防烈度是8度,另一种是低一点的30年,抗震设防烈度是7度。另外,各地区间城市的建筑规范差别不大,但制定农村建筑规范就要根据不同地区间不同的生活方式、施工技术、建筑材料等来制定,这与制定一般建筑规范的差别非常大。农村地区的灾后重建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震过后就把农村建筑的抗震水平提高到什么高度,要综合考虑前面提到的各种因素,同时也要兼顾到节能减排、节地等方面的要求。

灾后重建中不可能所有房子都是由专业的施工队来建造,有很多房子还是需要农民自己来盖,能不能设计出一种适用技术,可以让农民经过几天短时间的培训,就能让农民根据当地的建筑材料,自己盖起来既坚固又经济适用的房子,现在有很多建筑专家开始致力于农村建筑适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尝试,比如说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在台湾“9.21”地震和四川“5?12”地震后的灾后重建中,他的技术得到了应用和认可,也代表了农村建筑发展的一种方向。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