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研究:寂寞的坚守

乡土古建筑群(图片来源:百度)
1989年,清华大学学者陈志华与李秋香一同组建了“乡土建筑研究小组”,随后,酷爱摄影的清华大学学者楼庆西加入进来。最先调查的点是浙江省的新叶村、楠溪江中游村落和诸葛村。
“只要你走在村舍的小径中,就会不由自主地追问:这条小路曾经是做什么用的,逢到集市又主要卖什么?祠堂为什么会建成这样?所有建筑的功能,都在文化中演绎,文化的信息附着在建筑之上,定义建筑的功能必须与社会、历史、民俗相关联。”李秋香说。
在过去20年里,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率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乡土建筑研究小组的200余名学生,调查了中国13个省份100余个不同类型的村镇,用3000余张建筑测绘图纸和40余部关于乡土聚落的研究报告,记录下变化中的中国乡村。在承袭梁思成、刘敦桢一代学者开创的从文化本质的角度研究建筑方法的同时,这批学者将历史、社会、文化的考量引入建筑研究,让乡土建筑研究回到时间现场、生活现场。
对此,王贵祥却坦言,乡土建筑研究是长期性的工作,很难立刻见到成效,有了成果之后,又难有发表的地方,这影响了研究的推进。“我们这个行业,就是要坐冷板凳。同学们要研究一个课题,不知要读多少本书,然后发掘出一两条线索来,写成文章留给后人。它没有经济效益,但它创造的是有长远价值的东西。比如我们现在正在修复武当山被毁的几个寺院,修起来就是文物。它的效益就是文化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