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邂逅“星星之火”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这场“探索绿色建筑”的行动被市场拒绝后最终没有执行下去。
学者们暂时沉寂了一段时间。然而,随着一个人的到来,事情出现了转机,使得原本将熄的绿色建筑“星星之火”开始呈燎原之势。
2000年年中的一天,时任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会长的聂梅生来到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她是为中国生态住宅评估一事前来与时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的秦佑国商量的。她认为,推动中国生态住宅发展的关键一步是要有相关的评估手段,希望得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支持。这一想法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不谋而合。
“开发商没有积极行动起来的原因是缺乏标准和激励机制。”朱颖心表示。
为了使人们全面认识生态住宅,使生态住区的环境规划、建筑设计、施工管理有标准可依,2001年9月,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和清华大学共同编制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这是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体系,是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估研究上正式走出的第一步。
此标准比较明确地从操作层面上对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评价方法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且在一开始就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合作,在商业开发项目上试点推广、实际运用,这标志着绿色建筑在中国已经从理论走向了实践。
为了推广《中国生态建筑技术评估手册》和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从一开始就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开发企业上,商会在全国各地多次召开研讨会、推介会、现场观摩会等活动,力图将绿色建筑的先进理念与商业房地产开发实践结合起来。
此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又进行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的编制。“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课题于2002年10月立项,为科技部“科技奥运十大专项”之一,历时14个月。这是国内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有关绿色建筑的评价、论证体系。
为了使绿色建筑理念深入地影响市场,2002年3月,中国科技部与美国能源部在能源和环保领域合作项目——中美节能示范楼问世,引进了空调排风能量回收、墙体保温、遮阳板、反光板等12项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这一建筑迅速引起了业内的关注,观摩人数一度达到每次万人。
“通过这些标准和示范项目可以看出,政府及研究机构已经从能源、水环境、热环境、绿色等多维度地很好地诠释了绿色建筑的概念与设计、施工、运行方法。整个业界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朱颖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