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世博会——中国设计力量崛起
发布时间: 2010-03-17   来源:网友Windy71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中国国家馆、世博会主题馆、世博中心和演艺中心……“一轴四馆”中的大部分永久建筑,沙特国家馆、上汽—通用汽车馆等一半以上的世博建筑,都由中国的本土建筑师设计。正如一些人所预言,借世博之东风,包含丰富本土经验意识的中国设计正在崛起。

“一切始于世博会。”对于中国建筑设计师群体来说,这句业内流传已久的名言,可能是他们留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舞台上的最好注脚。上海世博会,使他们头一次全面地将自己的实力集中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中国国家馆、世博会主题馆、世博中心和演艺中心……“一轴四馆”中的大部分永久建筑,沙特国家馆、上汽—通用汽车馆等多达一半以上的世博建筑都由中国的本土建筑师设计。习惯了西方建筑思潮的花样翻新后,中国建筑师们开始选择以自信而独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建筑情感和使命——本土文化的担当、独特的自我生存经验等。

“经历本次上海世博会,我个人认为,中国建筑师的思想、理念、手法,对文化的理解表达,对本国国情的了解,已经与国外建筑师达到同一水平线。这让上海世博会呈现出来的成果,也能获得大多数人认同。”作为上海世博会核心场馆中国馆的设计师,何镜堂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设计师,世博会上的中国力量

故宫红、斗拱、粮仓、汉字、京剧……上海世博会核心建筑中国馆“东方之冠”的独特造型,已包含更多中国本土文化内涵。

主设计师何镜堂对此相当满意:“有人说像个大粮仓,有人说像个斗拱,有人说像一顶官帽,我觉得都可以。建筑的解读不要定死,要通过每个人的感受形成自己的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方之冠”的出现,也是中国本土建筑设计师第一次在世界级盛会上担纲主角。几年前,北京奥运建筑热,但其核心建筑几乎都被国外大牌设计师大包大揽,本土设计师只能给国外建筑师打下手,由此还一度引起“中国成了国外建筑师试验场”的文化之辩。

而“东方之冠”从344个全球应征方案中脱颖而出,不仅仅给人以惊艳之感,更让人觉得中国设计力量的崛起。

与中国馆一样,汪孝安设计的世博演艺中心、曾群等人设计的世博会主题馆、傅海聪领衔设计的世博中心,也都一路过关斩将,才最终把纸上设计变为建筑实物。

“世博会的建筑和相关的城市建设将是世界级别的竞争,要体现国际一流水准。”上海世博会设计中心主任、著名建筑师邢同和说。

事实上,从世博会诞生那天起,世博建筑就是世博会最重要的展品之一。如果梳理建筑历史思潮,就能发现,世博会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1889年,建筑师埃菲尔利用金属拱和桁架在受力情况下的变化,最大限度发挥锻铁的性能,在巴黎世博会上创造埃菲尔铁塔,代表着整个19世纪的建筑技术成就;而密斯1929年在西班牙世博会上设计的德国馆,宣告现代主义的到来,从此“少就是多”深入人心;同样,1967年蒙特利尔展馆建筑具有大跨度、实验性、临时性、易建易拆等特征,这也促使各种表现新型材料与新型结构技术的展馆建筑在大型博览会上纷纷涌现……

在本次上海世博会上,有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馆、18个企业馆、省市自治区馆34个、城市最佳实践区50个。总的场馆建筑就超过200个,而由中国建筑师参与设计的场馆占据一半以上,成为主导力量。

“这次世博会显示了中国设计师群体力量,而且也显示了上海本土设计师的群体力量和综合水平。我们这个群体,从规划到建筑都是以中国建筑师为主的。”上海世博会设计中心主任邢同和总结道。

邢同和认为:“上海世博会是规划在浦江两岸,我们的这种思路和布局在历届世博会上是没有的。而且我们将浦江两岸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改造为现在的世博园区,有生态世博的亮点、环保世博的亮点以及旧厂房改造的亮点。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建筑师的力量。”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