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世博会——中国设计力量崛起
发布时间: 2010-03-17   来源:网友Windy71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时代精神决定建筑的主流风格

对于何镜堂来说,“东方之冠”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建筑作品,他还给它灌输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如同他以往的设计项目一般。“我做建筑一点都不保守,但这是我这辈子做建筑以来,第一次用红色作为建筑主色调。”72岁的何镜堂笑着解释说,“中国馆是展示中国发展成就,它应该给人感觉奋进、欢乐。”

“时代精神决定建筑的主流风格。强调标新立异,不是未来建筑的方向。建筑的中心问题,是人与环境的统一协调。”这是何镜堂对建筑思潮的核心看法。

这种自信在中国年轻一代设计师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与何镜堂类似,上海建筑设计师戎武杰把他在世博会上的汽车馆作品作为自己从事建筑设计20年来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汽车工业应是强调准确、光滑、精致,其次建筑要有金属感,所以我脑子里最初蹦出来的,就是用众多汽车零件组成的一个图示建筑语言来进行归纳和概括。”戎武杰介绍说。

“尽管世博会的建筑很多都不是永久性的,但它在设计自由度上比其他建筑更高,设计师更希望通过‘容易辨识’的建筑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对于建筑师参与世博会的热衷,戎武杰解释说。

不管考虑的是建筑的图示意义,还是建筑的功能,本土建筑师都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把握路径。永久性场馆世博演艺中心,同样是本土设计师原创的精品力作,即使是时尚的飞碟造型,也是因功能而生。

据汪孝安介绍,由于场馆规模从最初的4000座调整为1.8万座,为了解决空间不足的难题,只能通过切割接地区域,来形成“借天不借地”的漂浮形态。“漂浮”的造型是演艺中心的必然选择。它借助于场馆周边功能区的上移,使下部的开放平台有效解决了各种交通空间的转换及剧场人流的集中疏散问题。

“我们是一个综合力量,其中牵涉到的问题不知道有多少,黄浦江有水利、水务还有隧道,还有环保方面的问题。这是综合的力量,其实这是中国设计师整体的力量。”邢同和解释说,“比如,全球观光者看我们不光光是看单个建筑的水平,而是看一个大规模的地上、地下、水面全部结合贯通的世博园区。我觉得这是上海世博会对我们的主要提升。这些是综合原创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

事实上,上海世博会的设计可谓涉及方方面面,除了原地搭建,考虑环境与功能的匹配,还有相当多数的建筑要对老建筑进行改造。实验性、功能性,乃至建筑材料的环保使用,都成了考量建筑师水准的一道道测试题。

“世博园区的整体风格是复杂的,而复杂源于各种建筑不同的追求。这里有实验性的建筑,也有体现传统民族特色的建筑,还有利用现有建筑改建而成的临时场馆。”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介绍世博园的建筑时说道。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