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世博会——中国设计力量崛起
发布时间: 2010-03-17   来源:网友Windy71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不可否认的是,经历过北京奥运会的大兴土木之后,中国建筑师能自信地和世界上其他建筑师一起同台竞技,甚至在概念上具有更多的想象力。当国外建筑师在中国土地上拼命“撮合”中国元素时,中国建筑师已经驾轻就熟地展现中国本土经验的丰富内涵。中国建筑师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世博演艺中心等,都大胆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手法。

要知道,与中国建筑师同台斗秀的,不乏行业佼佼者,英国馆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在招标中击败了扎哈·哈迪德等一众名人,法国馆设计师雅克·费里埃由法国总统萨科齐钦点,西班牙馆设计师贝娜德塔·塔格利亚布是天才建筑师恩里克·米拉莱斯的遗孀……

“这次世博会显示了中国设计师群体力量,而且上海本土的设计师体现了群体力量的综合水平。我们这个群体里面比较多的是原创。从规划到建筑都是以中国建筑师为主的。”邢同和对此总结认为。

事实上,早在上海世博会建筑规划之初,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规划委员会城市空间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郑时龄就曾呼吁,上海世博会应让中国建筑师“唱主角”,因为“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建筑走向世界的契机,也是培育让中国建筑师施展能力的土壤和环境的契机”。

除了设计世博会上本土的场馆,中国设计师还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上他国的场馆设计,如沙特馆的王振军、通用汽车馆的戎武杰等。《日本新华侨报》就曾报道中国设计师参与了上海世博日本馆的主创设计,指出“中国的设计力量越来越得到国际的承认。期待中国设计师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中国建筑界对于外来建筑师,现在应该有着不卑不亢、平起平坐的心态,当然,在某些方面,比如科学技术、动力化程度,比起一些先进国家本身就有差距,这就使得我们的建筑材料、节能环保技术上,显得略微不足。但反过来,中国建筑师对中国文化、环境、国情的理解,已经有了相当程度上的进步。世博会这样一个平台,是中国建筑师和国外建筑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一个机遇,实践的结果,说明我们的中国建筑师在国际建筑界的地位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提升。”何镜堂说道。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