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灰色变绿色
2000多年前,都江堰造就“天府之国”,并使用至今。这座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取材自然、借力自然;而如今,某些工程项目炸山填水、只堵不疏,不尊重更不掌握自然规律,其水平远在都江堰之下。

都江堰水利工程(图片来源:百度)
在当今不少规划者和管理者眼中,“西方”与“新式”似乎容易画上等号,“东方”与“老式”也形成了貌似有理的关联。于是一味地单向地“西化”、“现代化”,给一座座城市带来诸多“城市病”。他们,似乎还不懂寻根。
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常青教授认为,中国传统的建造智慧,可谓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用,如巧用“鱼嘴”分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运筹学方法、地方风土建筑中的被动式资源利用等。这种东方传统智慧,并不是通过提炼“符号”或“元素”就可轻易获得的,因为那不只是外在的“形式”,而主要是关乎思维和行为的“方式”。换言之,这是天人和谐理念。对这种“东方智慧”,不宜进行过度神秘化的解读,而是要思考它与我们时代所倡导的可持续、可循环、低碳减排等理念的内在联系,对其进行现代式的消化与吸收。
漫步在城市最佳实践区,从罗阿、温哥华到上海,种种宜居案例让人感悟到,应进一步学会如何与自然相合而非相背,将“灰色的现代”导向“绿色的未来”。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有识之士,都正处于新的时代条件下、历史维度上,重新审视“东方智慧”,用它回拨过度物质化、表面化的倾向,并使之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互补互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