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师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形式语言
《瞭望》:对中国馆印象如何?与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以及北京的国家大剧院、“鸟巢”等外国建筑师的设计作品相比,中国建筑师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形式语言?
金秋野:世博会一直强调创造性,鼓励技术和人文成就的展示,其实这背后的精神动力是线性史观中的发展期待,认为未来一定会更好。可是眼下,我们已经对这个目标发生怀疑了。现在,一座建筑如果能超越常识、挑战视觉,会受到最大程度的追捧,这也是现代时期的新集体意识,我们都已经被裹挟到了这个西方工业革命时代以来滚滚浪潮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馆本身倒不失为对全球化的发展观、对世博会的内涵、对人们抑制不住的求新欲望等等的一种批评,因为在一片五光十色的梦境当中,它是那么落落不群。它的精神气质,太像我们这个古老国家了,尤其是国家传统需要的那种象征性建筑,这里没有任何风花雪月的个人性,也不追求奇趣和机巧,这似乎是国外建筑师很难把握和达到的一种气象。追逐新奇也许并不妥当,但创造力本身乃是人类最伟大的秉性。单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讲,一座面向未来的建筑,可以不时髦,但不能不包含巧思;可以很朴拙,但决不能笨重滞涩。不管是中国馆还是“鸟巢”,都让局内人看到了一种语言缺失的焦虑。
夏骏:个人认为,作为一个举办国的国家馆,中国馆色彩有些抢眼。东道主应该更加安详而富于融合感。中国馆应该有一个更有想象力的外表、更加深刻的背景遐想,而不是一味追求视觉冲击力。我认为,中国馆的设计,与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还不够,以及设计师本身的文化自信力、超越力不足有关,太在意外形的“抢眼”。一种深刻的文化自信,是不需要这样的表达风格的。另外,作为一个将要迎接几千万客流量的建筑,怎样设计能使出入更通畅便捷安全,应该是中国馆首先考虑的主要出发点之一。
谷利行:作为一个永久保留馆,中国馆的设计师必须在世博主题需求和永恒价值之间取得平衡。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中国馆是一个下了功夫的设计作品,并取得了“暂时和永久的平衡”。至于“中国建筑师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形式语言”这一问题,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个人认为本土设计人士相对而言不容易跳出惯性思考。即便跳出,也会碰到评审等诸多关口。这个“找到”是一个渐变过程,需要业主、设计师、评审员、媒体、社会学家、一般百姓来共同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