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后世博”上海的行动
《瞭望》:上海世博会建筑提倡绿色理念,“可持续的”、“低碳的”、“高科技的”,这是为世界城市建设提供的中国智慧,还是说这本来就是未来世界城市建设的方向?中国人与中国的城市是否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表达?
金秋野:“可持续的”、“低碳的”、“高科技的”都是西方的词汇。历史上,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也许确实是可持续的和低碳的,但我们的祖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现在全球众口一词开始呼吁环保和节能,大概也不是受到中国智慧的感召。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和西方人近些年的反思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局面已经非常严峻,来日大难近在眼前了。
夏骏:中国文化本身是立体多侧面的,再者,几千年来我们是一个农业社会,有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城市文明是一个非农业话题,用农业文明的话语体系,同城市化的问题进行交流,并不是完全匹配的。
中国文化中有尊重自然的内容,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现代化和城市化有自身的特殊性,因为人口多、城市化压力大,就应该更真实地面对在密集的钢筋水泥森林中,如何生活得更美好的主题,这才是需要体现中华智慧的地方,当然也是中国人面对的挑战和创新的焦点所在。
谷利行:很难回答的问题。世界的发展大趋势是“融合”,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面临的问题必须共同面对,无关东西方观念和国籍。我很喜欢“城市最佳实践区”展区,她提供的是已经实现的成果。各国城市汇聚一堂,既是同堂竞技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启发、互相影响的过程,相信每个参加城市都会受益。
《瞭望》:上海世博会建筑和世博园区对上海城市规划、发展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给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哪些地方还有不足?
唐子来:上海世博园区的规模很大,又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重要滨水部位。借助世博会作为“触媒”,进行城市再生(urbanregeneration),同时,还拥有世博会带来的品牌、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环境(特别是大规模的滨水绿地)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无疑会成为上海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极核。
谷利行:世博184天会期,只是开启一个通向未来世界的序幕,她所倡导的未来观和解决之道,恰恰是在闭幕后才开始实施。所以,个人更期待世博闭幕后,这些参展者是否在现实生活中贯彻所提出的理念?世博园区内呈现的未来,是否在园区外也得到体现?一句话,我期待“后世博”上海的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