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调节室温”,中国馆拿出了自遮阳体系、半室外玻璃廊;世博主题馆的妙招是地源热泵,要最大程度地实现环保功能;世博中心采用了先进的幕墙系统;西班牙馆则使用了竹子和半透明纸的材料……
“绿染世博”,在上海世博会的园区内,所有的场馆建筑都以生态可持续为基本宗旨,呈现出最精彩、最集中、最前沿、又最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
然而,当这些超前的技术被引入到现实生活中时,究竟该如何规划设计演绎?

世博会上 绿色低碳建筑手法随处可见(图片来源:世博会)
当世博遇见绿色
所谓“绿色建筑”,就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同时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地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上海世博会园区内,各种绿色节能技术无论在国家馆、企业馆、配套设施等,都得到了几乎极致的运用。以太阳能技术为例,主题馆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8兆瓦,是亚洲单体建筑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站。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以太阳能替代传统能源,将大大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世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给出了这样的点评,本届世博会提供了绿色建筑设计的试验平台,各个国家馆、地区馆、企业馆都充分演绎出融合最新技术、兼顾历史传统的创新绿色建筑技术。这不止是一次全球文明的盛会,也是全球新建筑技术的聚会,可以预想它必将充当“旗舰”的作用,从而带动更大范围内适宜性绿色建筑设计的浪潮。
当建筑遇见节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的“德中同行”项目中,由中国、德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家小组作为评审,将选出40个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绿色节能项目,而这些建筑实际上就是节能技术在现实中的演绎。
然而,一旦离开了展览展示的土壤,来到生活应用中,绿色建筑就要直面不少现实问题的挑战。在上海,“浦江智谷”节能生态商务园作为绿色建筑的“先行者”,一直颇受关注。这个项目总规划面积1100亩,而目前建成了首期14万平方米的节能建筑和生态环境。
“浦江智谷”项目负责人柳孝平告诉记者,绿色建筑一定要考虑经济效益,才能有利于发展和推广。“尽管使用节能技术会让建造成本提高10%至15%,但节能效果的产生将逐步收回这些付出,因此,应该因地制宜地集成不同建造方案。”以浦江智谷项目为例,他预计,经过6至7年的时间,就能收回技术上耗费的成本。
目前,欧盟、美国、日本都已将绿色建筑列入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促进节能低碳的重点领域。尽管国内已涌现出不少优秀的示范项目,但整体而言,不少建筑依然存在房屋设计、规划不合理,浪费严重;建筑材料尤其是墙体不保温,不隔热,且很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种种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