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海归”设计师带回了什么?
发布时间: 2010-02-05   来源:网友大黄蜂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有人说“海归派”建筑师是80年代的电影,是一道逝去的风景线。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随着“小海归”们的增多使他们曾经值得“炫耀”的光环变得黯然失色。“海归”建筑师真的悄声“谢幕”了吗?

其实不然。当前的中国还远远达不到人才过剩的程度。尽管“海归”们的举手投足常常鹤立鸡群,但他们把在发达国家学到的专长毫无保留地带回了“家”,这是不争的事实。时下,中国建筑市场的飞速发展是前所未有的,当我们回头看时,却惊奇地发现,无论是“改革派”、“创新派”还是“实战派”,他们总是身体力行为推广一个“改良版”的建筑思潮而“铤而走险”,他们的归来为发展中国经济、文化乃至政治注入了“催化剂”。在他们的光环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另类的精彩。

“改革派”设计师——张永和

2005年3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丹青“请辞事件”在业内引起不小的轰动。为了抵制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他毅然“离开”了让人钦慕的学府。

同年9月,从大洋彼岸传来的消息令国内建筑界一片哗然:北京大学建筑中心主任张永和将出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这是华裔建筑师首次执掌美国建筑教育研究重地。一时间,被各路媒体追捧的张永和再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他发出了第一种声音:抨击中国“学术行政化”的建筑教育体制。在短短半年之内,两个“陈丹青”的“产生”很快吸引了众多拥护者,他们呼唤“建筑教育体制改革”的声音触动了国内建筑界的“神经”。此后,一场建筑教育改良运动从无声到有声发生了“质”的飞跃。

“张永和注定是个'改革派',有点“叛逆”不怎么乖。”说此话的人正是和张永和一样的“叛逆者”。然而,这种说法绝非空穴来风。从1981年踏上美国求学之路,到1996年辞去美国莱斯大学教职后回国,张永和先后执教于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密执安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在美国的教学经历使他滋生了“叛逆”的萌芽,目标直指中国传统建筑教育。

 张永和的“叛逆”源于他在教学上的主张,他强调有实践的建筑教育,反对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方法。他说:“4年的'中式'教育把大学生的创作灵感都同化了,他们毕业后仍旧什么都不会。我们这一代如果不出国深造也就成了“闲人”。10几年过去了,中国的教育体制没有多大变化。”张永和曾向北大校方建议,北京大学应该像麻省理工学院一样,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下一任北大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因为“这样北大可以集中国际智慧,促进建筑学研究”。然而,中国的老先生们并不接受他的这番良苦用心。

 张永和在麻省理工学院就职3个月后表示:“他们不仅让我去,还支持我成立个人建筑事务所。在美国几乎每一个教授都有自己的事务所,他们的理念就是我雇了你就信任你。如果教授自己不设计房子,怎么去教学生设计呢?国内就不是这样。”只要中国的建筑教育一天不变,张永和就不会停止穿梭于中美之间的脚步。

几年来,张永和和他的“非常建筑”工作室创作的席殊书屋、北京远洋艺术中心、山语间、二分宅等一个又一个对中国当代建筑实践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不断革新传统建筑观念的同时,也成为国际建筑界了解中国当代建筑的窗口。我们期望他的教育“改革”能在国内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