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莫桑比克展示如何改造“三不管”地带
发布时间: 2010-06-28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莫桑比克馆由四间小房子构成:一家“医院”、一所“学校”、一栋传统“小屋”和一间现代“住宅”。这些建筑再普通不过,莫桑比克人为何要将它们作为世博会的主要展示内容?

 

莫桑比克馆(图片来源:百度)

笔者在莫桑比克馆里遇到一位莫桑比克青年,他叫桑托斯,现在是东北师范大学的留学生,中文讲得很不错。桑托斯告诉记者,这四种建筑并非来自莫桑比克的大城市,也不属于偏远的农村,而是城市附近一些聚居区的特色建筑。

要了解“聚居区”这个名词并不容易。桑托斯知道在中国有城市、城镇和乡村,却很难找到莫桑比克那样的城外聚居区。他向记者解释,在莫桑比克,大城市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但距离城市几百公里处生活着一些居民,类似于“三不管”地带。聚居区和偏远的乡村不一样,聚居区的居民毗邻城市,了解大城市的现代生活。比起农民,他们更渴望受教育、渴望享受城市生活。

在莫桑比克的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城市周边的聚居区,目前全国共有128个大型聚居区。由于聚居区缺乏管理和建设,生活条件与大城市相去甚远,人们想尽办法离开聚居区,进入城市。这使得当地一些大城市人口压力激增,带来各种社会问题。2005年开始,莫桑比克政府意识到聚居区带来的城市病,决定从源头着手解决。

桑托斯介绍,近年来当地政府对每个聚居区每年投资约100万美元,128个聚居区一年总投资超过1亿美元。政府在聚居区建设大量公共设施,医院、学校、银行、现代化住宅等都成为标准配置,展馆中展出的,就是今天莫桑比克现代化聚居区的缩影。据了解,5年下来,莫桑比克75%的聚居区完成改造,当地儿童能接受与城市中相差不多的教育,老人能享受不错的医疗条件,居民生活条件大有改观。

改造完成后,从聚居区前往城市的居民减少了,现在从城市来到聚居区的人却多了起来。桑托斯生长在大城市中,念高中时他每隔3个月都会和同学一起担任志愿者,来到附近的聚居区服务。一般他们会选择周末,几个人合租一辆车,驱车几小时来到某聚居区,和当地居民交流,向他们传授知识。这样的志愿活动起初由政府和学校组织,作为城市学生学业的一部分,但后来,随着交流越来越深入,人们自发组织志愿活动,很多城市人与聚居区居民成为了朋友。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