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有别
尽管中国的建筑能耗已达5.1亿吨标煤,但城镇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仅为美国的1/3。在发达国家,人们严格地追求温度、湿度、通风换气量、室内照度等各个物理参数,通过各样的机械来实现和维持这些参数;而在中国,人们更多地通过人体对环境的自然适应,在超过人们的忍耐限度时,才通过机械手段进行补充。
以占据建筑能耗很大比例的采暖能耗为例,虽然欧洲国家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水平都远优于北京市的大多数建筑,但采暖需热量却与北京相差无几。
欧洲住宅多为独立别墅,其体型系数(即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之比)为中国大型的公寓式住宅的2倍,欧洲多数层低体小的办公建筑其体形系数也为中国大型办公建筑的1.5倍。此外,欧洲各类公共建筑和别墅型建筑普遍采用机械通风换气,换气次数在1次/小时以上。
一般来说,欧洲采暖室内设定温度为21℃~24℃,这比北京18℃的采暖设定值能耗高出约15%。另外,中国北方地区多以燃煤发电的余热为热源,通过城市热网集中供热,也提高了能效。
除去采暖之外,中国住宅和一般公共建筑的能耗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国生活热水能耗人均值为美国的1/5、日本的1/4。中国人固有的生活节约的理念在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上,也能看得出。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家庭拥有率为7.8%,是世界之最。但中国家庭往往“有太阳能热水就洗澡,阴天无太阳能就不洗”,辅助电热装置的使用率并不高。而发达国家即使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为了保证任何时候都有热水供应,往往过多地使用辅助电热装置。美国家庭普遍使用带烘干的洗衣机和洗碗机,这也使得中美家庭家电能耗相差近4倍,同样空调的能耗也相差4倍。
但这些关乎国人消费习惯和生活成本的能耗,在未来可能会不可避免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别。
同时,由于在建筑规模、档次、环境要求、设备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模式上相差不大,中国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目前已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当。尤其是近些年,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片面追求表面的奢华,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能耗。一项对上海9栋商业楼的调查表明,其能耗统计已超过日本同类建筑标准的43.3%。“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是能耗的主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