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王昀从东京回来,而后做了北京大学建筑研究中心的副教授,教授的一门课程叫《聚落研究》,这倒多少圆了王昀多年的“聚落”梦。从1995年王昀取得东京大学硕士学位,至1999年获得东京大学博士学位,王昀自始至终都在研究“聚落”这个概念,关注有关“聚落”的一切,似乎“聚落”就是王昀将要一辈子做的事情,但又不是他的全部。
要做出好作品,首先要见过好作品
聚落,本义是指村落,后来泛指人群聚居的地方,包括都市、城镇和乡村等。它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是由共同成员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聚落是一种空间系统,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发展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王昀关心的是乡村的聚落, 从三四户人家到百十户人家的自然村落。探讨此类,是想探讨人在自然状态下,本能的生活情况。城市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政治的产物,而聚落是人本身的需要,并非有多么大、多么强的目的,人在此如何布置?如何生活?这个是吸引王昀的地方,为此他走访了国内各地、欧洲、地中海及非洲。

建筑师王昀(图片来源:百度)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课题来研究?王昀回答:做名建筑师,经验的积累很重要。要做出好的作品,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是好作品,你得见过好东西。了解生活,城市是一个不可少的场所,但在聚落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人的生活——是地域、环境、材料抑或是民族?所有的因素都不能单一形成一个聚落的特色,看多了,比较多了,方知影响人生活的到底是什么。
1999年,王昀以论文《从传统聚落的平面构成中读解空间概念的研究》顺利从东京大学博士毕业,他就是想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的居住方式,搜集世界各种的聚落生活方式并把它们加以分类、分析。
平常人们说影响人居住条件的首先是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不一样建筑方式就不一样,王昀说此类说法未免过于形态学。表面看似的确如此,但从整体来看,人的居住并不复杂,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有些单纯,无外乎街村式、集中式和离散式三种。研究了聚落后,王昀认为世界并不纷乱,人们应该对世界有一个整体的、清楚的认识,以便寻到规律、掌握规律。这对建筑师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借此他们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可以较好地来指导建筑师的设计。
研究并非照搬,而后理清逻辑
做了多年聚落研究,又教授学生聚落研究的课程,对王昀而言,仅做参考。研究先前人们的生活状态,明了当今人们的生活状态,而今后人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建筑师都有可能通过聚落研究搞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一旦建筑师发现人的观念是远远大于地域性等因素影响了人的生活方式时,这样的建筑师才会更好地服务于建筑。
王昀举了一个云南西双版纳村落的例子,得出的结论是尽管生活在同一处,房屋的外表很相像,但爱尼族和傣族、基诺族等的房屋空间布局并不相同,而排阵方式也不一样,人的观念很不相同。这种考察和研究使得王昀得某种出建筑现象的产生离不开人的观念的结论。其实北京就是有无数的小聚落集合而成的大聚落,现在也许这样的聚落(小区)的划分还在以经济为界限,但以后,或许30年后的划分就以文化来界定了。聚落也存在经济的区分,但更长久的还是文化在做主导,甚至常达数百年,这可能就是聚落研究最值得研究的方面。

赋予建筑“升级”的可能性(图片来源:百度)
王昀常去国内的一些村落走动,他发现人们还是喜欢聚集的居住方式,离散居住在国内还是少见。然而有一种现象不可忽视,那就是人们心理的离散开始加剧,特别在城市中,城市的聚合和人们心理的离散构成了一种矛盾。计算机的使用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是加剧了这种离散的程度。然而人们越离散,反而给人一种越现代、越时尚的感觉。个体的完善,使得个人就是一个小社会,比如时下时兴的“宅人”就数此类,可能下一步社会就会走到“宅人”时代。
当建筑师在做建筑设计时,要具备判断的能力,赋予建筑“升级”的可能性,以符合当下时代人的心理需要。建筑师给人的不是一个死的、限定的建筑物体,而是要这个建筑具备发展能力,这个建筑可以被改造。当然这种需求要求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不同于以前的设计理念,建筑师做的是更要关心人的空间体验。

可以借此把握尺度,适时掌握影响因素(图片来源:百度)
调查聚落是经验性的,这个过程对建筑师而言是重要的,可以借此把握尺度,适时掌握影响因素,“正如毛主席所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得亲自尝尝’。”王昀说到此处笑起来,这是句经典。“我给学生说,你们必须要去做调查,你从实践得到的经验比在课堂上听到的来的更重要。设计不是教出来的,设计是体验出来的。你要不断犯错误,不断修正,才能不断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