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谈罢上述三个问题,我忽然想到,这三种尺度,可否作为我们评估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准的标准呢?有心人可以沿此思路将其指标细化,根据不同类型城市的客观实际,确定相应的评估标准。例如,对于象七大古都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可以研究出一个评价细则,重点侧重比较各自在保护历史空间和建设现实空间方面的优劣;而历史上已经具备山水城市格局的一类城市,则重点比较其在处理自然空间和人文空间关系上的成就。至于纯粹现代规划建设的新城市,也就是说历史积淀不厚,自然空间不突出的城市,则应从实用空间和审美空间的矛盾处理上寻找差异。
历史地考察我们人类聚落的发展,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其实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大多都重视自然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和谐,实用空间和审美空间的和谐,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和谐。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中国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对前朝城市空间不尊重的事例,如项羽火烧秦王宫,隋朝初年文帝征服了陈朝政权后,曾下令将当年的南京城里陈王朝的宫殿建筑夷为平地,还命令农民用犁耕地,务必片瓦寸砖不留而后快。但那样的例子,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是微不足道的。
目前世界性的城市风貌趋同的根本原因,在科学技术经济高度发达之时,人类的自我感觉过于良好1。在城市建设上,决策者的欲望季度膨胀,实际上还是一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思维的延续。是一种缺少理性和无视传统的非科学的发展。
保加利亚著名人类聚居学家道萨迪亚斯曾经分析了人类聚居从诞生到现在数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他将其概括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无组织的原始聚居,约数百万年;第二阶段,有组织的原始聚居,约1万~1.2万年;第三阶段,静态的城市聚居,约5000~6000年;第四阶段,动态的城市聚居,约需400年。我们所讨论的城市空间几本上属于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人类所创造而残存至今的城市空间,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
我们正在开始步入动态的城市聚居阶段,按照道氏的理论,这个阶段约需400年。不难看出,人类聚居发展阶段的时间跨度越来越短,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按照道氏的预测,人类聚居跨过动态的城市聚居阶段后,就将进入一个稳定的阶段,全世界的城市区几乎将会联成一片,形成一个崭新的聚居形式——普世城。若然,所谓天下大同的境界就会在地球人类中实现。对我们来讲,就是要把过去人类有组织的原始聚居阶段和静态的城市聚居阶段所创造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传承下去。将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创造的城市设计经验发扬光大,克服“千城一面”的特色危机,否则,到了大同社会,进入“全球一城”的时代,我们将无祖可祭,无典可数,也无特色可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