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业界名家  > 正文
跨文化发展与中国现代建筑的创新之道
发布时间: 2010-11-26   来源:自由建筑报道投稿  转载自: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建筑理论和实践创新

需突破价值判断与评价标准的同质化

程泰宁院士在演讲中引用了《人民日报》的一段话,“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建筑缺乏地域特色,没有特性”;“中国建筑师必须考虑环境,否则建筑就是毫无意义的复制品”。

“话虽有点尖刻,但不无道理。大家批评我们城市没有个性、没有特色,这些言语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程泰宁院士指出,千篇一面和文化缺失是一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价值判断与评价标准的同质化。我们当前评判一个建筑好与坏,实际上还没有自己独立的评价标准,甚至是缺乏一个完整体系。

中国文化一直处在“哑文化”状态,一直未能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评价体系。一些建筑师习惯性地接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把西方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趋向当作自己的标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程泰宁(图片来源:百度)

实现建筑可持续理论的突破

需守住中国文化遗产

“中国的经济崛起不等于文化也崛起了,特别是建筑文化的崛起,路在何方,仍然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程泰宁院士强调道,“守住文化遗产才是实现建筑可持续理论的突破。这一点在当前很重要”。

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只出现单一的文化。世界发展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多元性才能丰富多彩,才是符合我们的发展规律。中国建筑事业和中国的文化理念,首先需要在世界文化坐标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总之,东西方文化正在重构,在这个大背景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操作理论,建立意识文化对我们建筑师很重要的。并且实现操作实践的突破和创新,这是我们现实发展的需要,也是建筑师的发展需要。”,程泰宁院士感慨道。

程泰宁作品浙江博物馆(图片来源:百度)

真正的建筑创作

 需从建筑本体出发用抽象继承方式思考

 “在建筑创作中,不要太拘泥于形式,而是要在现代化语境下用抽象继承的方式来进行解读和思考;要从建筑本体出发,这些对于我们思考问题很重要。”,程泰宁院士认为,他还提出了三个观点。

观点一,西方现代建筑是多元的,相互矛盾的综合体,经验和思想通常包括在完全相反众多观念之中。因此,将一种流派看作是西方建筑的全部,这不符合事实。

 观点二,学习西方建筑,虽然体现在形式上,但更要学习西方现代建筑中重视分析、重视多学科交叉的内涵,这一点对于我们研究建筑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程泰宁作品(图片来源:百度)

观点三,近几十年来,西方文化出现了几种从追求本源逐步转向图像文化的趋势。而我们应该把这些现象和类似的美学观点对当代西方建筑产生的影响,以及这种思想对我国建筑创作造成的影响,都有一种清醒的认识与思考。

“传统思维的冲突,现代思维的协商,我们所追求的是在跨文化的对话基础上,探索现代和中国的结合,这将是我们建筑创作理论和实践的一条创新道路。”,程泰宁院士最后总结道。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