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业界名家  > 正文
李晓东:现代与传统应该对话
发布时间: 2011-04-26   来源:畅言网  转载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希望自己的学生把“盖好房子”作为目标

来到清华大学建筑系,不能不提梁思成先生,他在您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

李晓东:梁思成是当代中国建筑领域的鼻祖,他提出的很多学术思想是我们学科的基础,可以说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4月20号是梁老诞辰110周年,清华大学会举行一个关于梁思成先生的研讨会。

您从清华园走出来,到荷兰深造,现在又重回清华任教,这期间您认为中国建筑人才的培养与西方有什么区别?

 李晓东: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国内的教育基于考试体系,所以更强调基础培训,而西方则更强调概念和技术,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大学本科的基础都很好,但是失去了个性;而西方希望把学生的个性保持住,对于学习建筑的人来讲,保持个性很重要。我从来不给学生改图,我希望他们通过我的评论自己去寻找答案。

最近有一位教授对自己的学生说,“40岁,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言论一出立即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您怎么评价这个事情?您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

李晓东:如果把钱作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的话,是价值观紊乱的表现,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我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把“盖好房子”作为自己的理想,把“给予”当作一种幸福,而不是“获取”。拿4000万说明不了什么,如果是一个大学教授说出这种话,的确很令人失望。

最后问您一个问题,中国建筑师在国际上的声音多么?中国能否出现世界级的建筑大师?

李晓东:中国建筑师在世界上的声音还不是很多,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有很多掣肘。中国的大部分人和大部分城市还没有准备好,这并不是建筑师所能左右的事情。埃及博物馆的建筑师来自中国台湾,他们的公司只有几个人,而参与项目的有上百家公司,是一个很庞大的团队,每一个因素都决定了最后结果的成败。世界关心中国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经济方面的巨大成就,中国的整体环境尚未成熟,国人的审美水平一直以来都是相对落后的。经过奥运会、世博会等一系列活动,我们引进了很多国外的建筑师参与城市建设,这个过程中间让中国的建筑师学到很多,但学到的这些东西还需要一个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结语

李晓东教授说,“愤青”表现在怀疑一切、批判一切,批判和怀疑的区别在于,批判有重构的可能性。正如他在《媚俗与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景观的反思》一文中提到的,“反思意味着提高社会整体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而不是被动的迷惘。现代年青一代的中国人并不缺乏怀疑精神,……缺乏的是更负有前瞻性的批判精神。”或许这种基于重构现实的批判精神,正是这位“愤青”建筑师的精神内核所在。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