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业界名家  > 正文
艰难的自我证明之路
发布时间: 2010-12-02   来源:搜房网投稿  转载自:侯梁建筑师事务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还有一个斯德哥尔摩市图书馆扩建项目。早先书籍都很昂贵,旧图书馆被设计成书籍的圣地。现在各种媒体极大丰富,我觉得图书馆承载的意义其实和以前已经不一样了,应该更多地鼓励大家讨论交流,享受阅读的愉悦。我就把书架排在周边大小不同、主题不同的阅读区里,中间围绕着一个花园。在设计的时候,我参考了中国园林的虚实平衡,我考虑的不是建筑,而是花园,建筑只是一个围合。设计的主题可以说是“圣殿的后花园”。圣殿已经有了,它缺的是一个怡人的花园。我希望扩建一个老建筑的时候我是把它的概念延伸、让它发展,而不是让他停留在以前。

去年揭晓的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面向全世界华人设计师的竞赛我们也参加了。任务书要求的体量非常庞大,超过了正常博物馆的尺度,里面有国家馆,还有地方馆。我觉得尺度大容易失去亲切感,能不能化整为零呢?考虑到我们中国各个省市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而国家是一个大构架,我就把整个国家馆设计成一个百宝格,每个地方馆就是里面的展品,其位置和布局都是灵活可变的,两者之间是整体和统一的关系。我想追求的是既中国又新。遗憾的是,这个设计没能得到官方的认可。

前不久,我的设计在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中心国际设计竞赛中获选为最佳方案,这也是一件让我特别感到鼓舞的事。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证明中国建筑师能不能在欧洲得到承认的机会。如果我能在欧洲拿个第一名,说明我们创造力不输给别人,没理由自己看不起自己。报名还没定下来之前,一天有个朋友给我介绍一个十几万的工程项目的设计,一个月就可以做好。我做起事情来是非常专一的,公司小又不可能同时接很多活,如果接了这个项目就不能兼顾竞赛了。我在办公室里绕来绕去好几圈,盘算钱重要还是理想重要。十几万是可以潇洒一阵子,但没了就没了,对我的生命没有多大意义,我决定还是参加竞赛。这个设计做得很辛苦,我要来了保罗二世的照片、资料,仔细研究,对着照片,在想象中跟他本人对话。那时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功能都解决了,但还要有个立意,要有个说法。一天夜里又工作到很晚,一个人走在黑漆漆的办公楼走廊里,忽然就看到前面恍恍惚惚出现一个透明电视屏幕一样的东西,播放着保罗二世的音容笑貌。于是我的立意来了:光!保罗二世的思想就像光芒一样四射,我的设计就是一个放射状的结构,正好可以结合在一起。我想,这或许就是精神长期高度集中带来的灵感火花迸射吧。

信念与期待

几个竞赛获奖以后渐渐开始有开发商来找我了,但一谈到具体项目他们给的设计时间都很短。我半开玩笑地说:“你还没让我痛苦过,我怎么给你一个好的设计呢。”现在我们国家什么都在赶、什么都要快,我觉得这里面也有一些弊端。高速发展下人们很少考虑后果,只想怎么赚到快钱。从长远考虑,我觉得建筑乃至城市规划应该追求生活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就好比化妆,不能把脸涂白了重新画,而是应该根据脸部的特质,淡妆以达到自然美的效果。规划城市也是一样,不能全推光了打个格子重排。现在中国很多城市被建设得千篇一律,这其实是一种破坏。妆画得不好可以洗掉,但建筑没法洗掉重来。建筑师应该和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合作对城市发展有所监控。开发商扮演逐利的角色;建筑师应该扮演一个负责任的创作者而不是开发商的工具;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为最基础的使用者考虑,为城市的未来考虑。开发商逐利是他的本性决定的,建筑师作为有责任指引发展方向的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觉得中国建筑师应该要坚持住,真心诚意去做设计。首先不能糊弄甲方,糊弄甲方实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是对行业的伤害。其次不要低价竞争,抱着先拿项目、价低质低的心态做事,整个设计水准就越来越差,甲方也就越来越不信任国内建筑师,形成恶性循环。国外有最低价格限制、有行规,大家按规矩做事,彼此都得益。中国虽然有相关规定,但目前从舆论监督到行政监管都不完善,所以每个设计师的自我监督就尤其重要。

糊弄甲方实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图片来源:百度)

同时,国家对行业的扶持也是至关重要的。创意产业对中国经济转型很重要。因为它是低能耗,高产出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欧美发达国家都在想方设法刺激创意产业发展,比如泰国海啸纪念馆设计竞赛中,芬兰的获奖者一回国就受到了隆重嘉奖,西班牙获奖者回去之后国家非常重视,为他们组织了一个宣传活动,来中国推广他们。而我的获奖似乎在国内没有引起多少官方的关注。其实对我来说,哪怕有个重视的态度也好啊。虽然我的国籍是比利时籍,但我心里还是把自己当中国人,希望为中国做贡献的。首尔艺术中心的项目进入第二轮,要找当地事务所合作,韩国政府官员对事务所介绍我的时候,必强调我是“比利时建筑师侯梁”,我就每次补充“中国建筑师侯梁”,跟他们解释我的公司在中国。在波兰,保罗二世中心获奖时,舆论一片哗然。公布当天波兰一家报纸用了这样一个问句:“中国设计师来设计保罗二世纪念馆吗?”因为很少中国人参加、更不用说胜出欧洲的设计竞赛了,他们都觉得很神奇。我很高兴给人家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中国人不是来卖小东西什么的,而是来做设计的。我能给自己的国家带来荣誉,那种感觉不是能用金钱衡量的。归根结底,我的才能不想只卖给外国人,我需要国家的支持,需要政府给我机会,需要建成项目来证明我的设计才能。

不管怎么说,经历了那么多艰辛的日子,我有耐心继续等下去。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它的成熟需要很多人很长时间的努力。目前我给我们事务所定的目标还是要把一半时间用于竞赛,或许赚不到多少钱,但我的理想就是要做艺术类型的建筑,有文化内涵的建筑,我觉得这是中国最缺的。哪怕十年之后,我只做成了一个这样的项目也好。我经常对来事务所实习的年轻人说,希望他们比我做得好,要勇于证明自己。参赛也好,其他方式也好,这样不光提高了自己,还提高了设计师整体实力,让老一辈也对年轻人放心。我相信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发展趋势是好的,事在人为,从我做起,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