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物业税开征在即”的消息在坊间再次疯传。传闻称,物业税开征方案已经于4月7日晚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批,在财政部与国务院获得通过的可能性也极大。
继全国两会前后物业税开征与否被热炒以来,4月8日,“物业税开征在即”的消息在坊间再次疯传。传闻称,物业税开征方案已经于4月7日晚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批,在财政部与国务院获得通过的可能性也极大。并且言之凿凿,将在京沪深渝等4个城市试点开征,发起地点为重庆,具体征收方案为买房时合同价打7折后按照1.2%~1.5%征收。
国家税务总局的相关人士也表示,近期没有“出台物业税”的任何消息。关于物业税,还有许多问题尚在研究之中,涉及立法、房籍信息、评估、征收方案等多个领域,征收难度大,短期内不会开征。
而最新的进展是,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对外回应称:“在房产保有阶段征税,要经国家层面定,地方应贯彻执行好”,并澄清“如果有关部门正在做一些研究也是完全正常的”。
至此,多方权威认定,这又是一场传闻与爆炒。可是,为何几年以来,一旦风吹草动,物业税问题都会引发巨大的关注与争议?民间的关注与争议至今依然没有定论,而政府也从未有过明确的定义与说法。于是,众人基于各自定义与理解的“物业税”,各执一词,据理力争。但由于出发点与角度选择的不同,得出的结论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针对房产课税,涉及到个人税负、政府收益、财富再分配等多重关系,利益博弈在所难免。而对于物业税的争论,也正如多棱镜,折射出当下房地产市场的多局困境。
物业税,从被大多数人认为增加税务负担,到被认为是“打击高房价的利器”,其间不过短短几年时间。房价几次三番暴涨,物业税也是屡次“听得楼梯响”,虽未见出台,但一直被寄予厚望。
有赞成者认为,征收物业税增加了物业拥有者的持有成本,能够有效遏制住房市场上的投资与投机,“挤出”多套房拥有者的多余房屋,增加市场上可交易房源的供给,从而满足市场需求,缓解供需矛盾,使得房价降低。
“如果能够买得起房子,我宁愿交税。”类似的表达,代表了绝大部分无房者的想法。网络投票的结果分析也表明,在投向“赞同开征物业税”选项的人群里,有超过60%属于“没有房子”的人群。
一些专家、学者也赞同开征物业税,并长期关注呼吁此事。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在房地产保有环节开征物业税或者房地产税这样的财产税,可以在房地产供需双方行为合理化导向上形成一种经济参数和税负约束。
专家们普遍认为,物业税并不是政府调控房价的短期工具,而是一个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税种,是理顺目前中央与地方财税体系的重要改革。
部分学者认为,通过开征物业税,可以解开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症结,完善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匹配,从而从根子上解决高房价的问题。
而政府的态度则相对“暧昧”。物业税如果纳入地方税种,那么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则是一项长期的稳定收入,还可以解决城市卖地后政府财政的可持续问题。特别是土地资源所剩不多的城市,例如深圳,一直跃跃欲试。但是,让地方政府头疼的是,征收物业税,进入财政预算之后,会面临公众的追问,例如:征收了多少物业税?税率是如何确定的?税收花到了哪些地方?这些涉及到政府财政公开的内容,又是地方政府所不愿意面对的。
谁在反对物业税
当然,争议的另一端,还有超过40%的反对者。反对者认为,附加在房地产上的各种税费已经重重叠叠,税费终究还是落在购房者头上,只能变相再次推高房价。更为重要的是,开发商缴付的土地出让金实际上已经是向政府一次性缴清了70年的土地使用租金,并且开发商已经把这部分费用作为开发成本转嫁到了购房者身上。那么,这部分费用与物业税的关系如何厘清?
多位开发商都明确反对开征物业税,他们给出的理由几乎是一致的:只会凭空增加购房者的负担,不会起到抑制房价的作用。
对此,那部分期待物业税降房价的赞同者们认为,反对者的意见看上去是站在了购房者、民生的立场上,而反对物业税的大多是既得利益者。
“开发商之所以反对物业税,首先是因为物业税增加了开发商囤地、捂盘成本,另一方面,也可能改变市场预期,从而影响他们的销售业绩。”有赞同者分析称。
经济学家徐滇庆的言辞则更为直接。“中国的房子更多是在富人与官员手里,他们掌握话语权,更不会赞同开征物业税。”徐滇庆说,“即使是税务系统的一个科长,手里可能都有好几套房子,你怎么可能指望他去征收物业税?”徐滇庆一直坚持,中国应该尽早推出物业税。
更有专家透露,在一个物业税的内部座谈会上,某个核心部委明确提出反对意见,原因就是担心富人将财富转移到国外,造成中国税源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