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BIM,实践出真知  > 正文
BIM,实践出真知
发布时间: 2012-09-04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曹敏,BIM学员代表

第三组学院代表(曹敏): 

我在BIM中做的是古建设计,我们首先看一下这扇门,门的所有尺寸都是可以调的,大家用起来就比较方便了,现在它的尺寸是750mm,我会给大家做所有组件的图,包括斗拱的,全都是可控的,所有图都是可变量的,我会尽量把图做的尽量完美。我把门的尺寸从800mm调到600mm,包括高度以及其他构件都能调整,我会设定一些锁定的轴,在完成模型再转成Excel后,我把组件金额也套上去,金额是个定量,场馆的高度随着定量发生变化,可是实时产生预算,非常方便。预算是一个定额库,即把现在所有的定额加上去后,模型的长短尺寸发生变化。因为我会设计一个斗口,由于其尺寸变化,可能需要手工调整,将来可能就不需要这样操作了。钟鼓楼也是一样,它的斗口也是可变的,其他这些尺寸、比例都是可调的。再复杂的建筑,以后设计起来也很方便。现在做新建筑的人不是不愿意做古建筑,而是因为他不懂得相应的规矩。我想如果把图形建立起来后,只要讲究美感的做新建筑的人,都会愿意做这种新的尝试,不需要再懂得多复杂的规矩,因为前期作图时已经做了这种考虑。我的图还有许多要修改的地方,现在提供给大家做个参考。

张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BIM产品经理

张昆:

我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项目,有两点比较关注:首先是BIM修改的操作模式,另一个是关于刚才谈到的预算问题。可以考虑用二次开发的方式做,不存在联动的关系。第一个项目存在名称的问题,其实咱们大家在BIM层面上已经从“0”走到“1”了,而从“1”到“99”有许多个层面的“1”,包括二次开发、深度运营和各种应用,通过关联参数,起到一处修改达到处处修改的效果,刚刚他提到的可以用二次开发方式达到联动效果,也是我们以后使用BIM的一种操作方式。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BIM的概念和应用层面,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继续发展的话,BIM能产生非常有意思的东西,不仅能提供好看的外观,还包含了许多可供挖掘的参数和功能性,我觉得这是个好的方向。

刘东明:

感谢张昆老师对学员的点评,古建其实在BIM里属于很特殊的行业,因为我们之前使用Revit做的都是现代化项目,他是专门把BIM和复古的建筑结合在一起,进行修缮、维护和创新,这方面很有发展前景。

曹敏:

其实古建牵涉到很多规矩,越是规矩的东西,使用BIM制作会越加快捷,也更能产生效果。譬如四合院,用Excel制作如果需要半个月的话,使用BIM可能只要半天时间,从前期预算到后期的效果图,全都可以做,只需要把所有指数向上添加。北京是个古建筑很多的城市,对维护和改造工作很有帮助。

刘东明:

接下来,请各位学员思考一下自己的问题,因为这次活动是与畅言网合作发起的,现在进行一个沙龙互动的环节,有请所有专家上台。

曹敏:

我现在是在建筑的翼角方面遇到了很大问题,首先它的结构比较复杂,做示意图就相对较麻烦,因为我觉得在电脑上做十个椽子和一个、两个是有区别的,怎样在参数上做翼角?每根椽子的形状都不一样,它的截面和高度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我们做的模型:这个地方给出了一个椽子,形状是这样的,侧面会发生这种变化;这根椽子呈45度斜角,在平面是个扇形感觉,我在参数上面遇到很麻烦的问题,请大家帮忙想想办法。

张昆:

我稍微看了下,必须用二次开发的方式,通过计算长度,再通过每个椽子的角度,你的计算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因为椽子存在一个斜度,或者随着弧线走的话,要按照弧线的切线来做,用二次开发来对齐。

曹敏:

如果那样逐个做图的话可能比较麻烦,椽子在这个地方要添加一个参数。椽子不都是垂直的,这个椽子是垂直的,但另一个是起翘的。一共有四个约束条件,要单个地作图,还是有可能的,要产生阵列,再确定了间距以后就把它们拉到软件里,画图就很快了。我现在就是给每个形状设定一个距离,做完后去切,虽然也能做出来,但会很累。

张明:

要看椽子是按照切线部位还是垂直部位,总之是可以做的。对于这个建筑,确定是按照弧线或圆形方式处理就行。

刚才这位学员属于喜欢创新的人,很多东西在Revit软件里实现不了,虽然我没有太理解你的意思,可是我觉得做成自动的话会很难;但是如果没有创新和突破的话,这块就会始终空白。大家通常接到的Revit项目都是居住、规整的一些楼盘,像这种古建,至少Revit软件开发的时候,国外肯定是没有这样的古建,大家没有去考虑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将这些问题反映给第三方做开发的人,他们会做相关的调整,我们作图会容易些。刚才他能把想法通过各种形态的图表现出来,他也说了现在做这个项目大概需要半个月,今后也许只需要半天,他的想法是非常好的,将Revit更加模块化,形成自动的东西,从而以后能更轻松的做项目,正像刚才叶岩说的,可能当时初学Revit的工作量比使用二维还要多,但在一两个月后,再做同样的项目,就会感觉比原来要轻松些。

于琛,BIM学员

于琛:

感谢协会今天给这个机会让大家坐到一起交流。其实我今天是带着问题来的,有些问题一直困扰我和BIM组,我们一直想寻求BIM在规划和开发上的运用,包括我们之前同张老师、项老师也做过一些沟通,但是我们觉得如何看待BIM与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管理这个平台的相关应用,我们认为在这个层面理解BIM,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建筑模型,也不能局限于把它当作一个工具。我想请教下各位老师,用什么方式可以解决,或者说现在已经有一些应用实例可以当作参考?

张昆:

现在有个“Civil 3D”软件,它一方面可以做一些市政工程,包括Revit可以利用它导进来一些地形或道路,这是仅限于市政道路这块;另外关于小区规划或建筑相关的内容,暂时还需要用Revit来做。根据你作图的需要,看怎样能够实现,如果需要插件的话,可以提一下你的要求,具体的是哪方面?

于琛:

因为我们做的时候会发现,假如仅仅局限于Civil 3D,结果就是每个环节都是孤立的,比如做道路、做地块、做建筑,这些都是各自分开的,它没有一个信息的传导。根据我对于BIM的理解,它更多的是一个信息的传导和连续性,包括我做这些道路、地块、土地分析、日照分析,这些数据是否可以做一个整合,或者数据的交互?另外,当它运用到城市管理的平台上,又能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基于BIM,能够开发出一个城市管理平台?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展得很困难,而且有没有可以参考的例子。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BIM渐渐不再只是一个软件或工具,它是否也能是个体系或者品牌概念,我还是很疑惑。

张昆:

把这些市政规划的内容全都整合到系统里,目前还不太成熟。在连接方面,还需要寻找问题,继而解决问题,也会有一些软件商抓住这个机会,新的软件或者平台将会陆续推出。

于琛:

关于现在很热门的一些概念——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我觉得它同BIM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相当于让所有信息都集中在一个平台,可以相互提取信息,信息之间能够传导,所以我希望各位专家能提出好的意见。

张昆:

BIM是单体建筑,涉及到城市的多个主题,在多个城市体中,其实是从下往上的。如果存在多个BIM建筑的话,那么就涉及到建筑单体与单体间的关联。以我了解到的情况而言,很多老师对城市规划的认识主要体现在CAD上,对于城市规划单体建筑在城市体中时,肯定有一定的影响。包括刚才说到的日照和通风是一个层面;如果想用现有的产品完成一个规划,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方式,但是只要大家都去想办法去打通各个层面的问题,把各自信息往上传递,现在可能处于一个过渡期,不是所有的规划都要去传递,可以选择在一个点进行分享,比如CAD图或其他层面的一些分析,一步扩展到整个层面不太现实,如果从10%开始到90%,中间有个过渡,可能会好一点。我之前在AECOM工作时,他们会对街头的人流、噪音进行技术开发和分析,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设计团队都是把单体建筑模型结合其他技术手段进行分析。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