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琛:
我们设想一下,先拿一个小的街区作为实验,因为在规划层面会控制开发强度、建筑密度和建筑的容积率,我们会建立体量,分析相互的影响度以及车流,就是还是从小的层面来做。这些相当于建筑层面上小区的一些考虑,但是向外扩展,它到底还是不是BIM,或者已经延伸到BIM范围以外了?对于BIM的理解,到底它只能是建筑本身,还是可以是个群建筑,这样它的范围就较广了。另外,甲方也会问我们,BIM究竟是什么?我们也会给他们解释,其实BIM已经渐渐变成品牌或体系,希望老师给予解答,是否BIM最终会变成品牌体系?

龙辉元,AECOM中国区建筑工程技术总监(结构)
龙辉元:
我来回答一下,关于你提的这个问题,我以前是做结构设计的,后来对BIM比较有兴趣,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谈谈我的看法。我在之前的公司有人介绍Revit软件,我觉得这个工具很好,发现利用它来做设计不会有那么多问题。因为BIM是关于数据化的设计,在信息传递上有些优势,像学员刚才谈的,将单体建筑的信息穿起来是没有问题的。从目前的软硬件、计算能力方面,基本上是能达到。如果上升一个层面,是不是能实现数字城市呢?不要说整个城市,就单说一个区,比如通州区,因为我们称作建筑信息模型,在完成一个建筑后,原则上所有信息都是包含在这个模型里的;那么如果要把所有模型放在一个区域内,这个模型就会是相当庞大的,从目前来说,基本上还做不到,即使只显示整个形状,也就是没有里面的内容。从理论上看,只要计算机容量和速度都达到要求,是可以实现将所有模型连接到一起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Navisworks里的一个演示,它涵盖了整个城市的模型,但当你仔细去看,会发现它只包括了一个表皮,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如果我只是做个模型外形,再去关联个网址,点击网址后可以获得该建筑的设计者以及模型信息。尽管从原理上能够实现,但由于BIM只是刚刚起步不久,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用BIM技术做一个城市的也没有太多,包括我说的先做表皮再去关联,在现有阶段也没有实现的可能,从长远角度是可以实现的。
现在有公司正在试图把BIM建筑变成BIM模型,比如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公司就在做这样的工作。假如国家希望所有的建筑信息实现BIM化,把既有建筑建立成BIM模型,那么需要的工作将会非常多。我以前认识一个对BIM的发展有投资意向的人,我们在交流时,他问了一个问题:你们的BIM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如果能达到要求的深度,得到政府方面的认可后,这个产业将会无限大。关于学员刚才讲到的将声、光、热等方面的信息都整合起来,只需要做一个建筑模型表皮,理论是能够做到的,当然从实际操作上面来说,还是无法达到。譬如我们计划建立一个超高层建筑,就要分析它对所处环境的影响,因为你实际上不能调出地区的所有建筑的模型,其实只需要一个表皮模型,就能够建立分析了。以前我在设计院工作过,有些同事也跟我谈论一些问题,大环境的分析还是要用到一些技术手段去解决。
学员(中建装饰集团王思凡):
我是来自中建建设集团的,对BIM的了解比较晚,也比较浅,我在去年10月才了解到BIM的整个概念,之前做过一些工业相关的服务,了解到产品管理方面的概念,想到能否在建筑上加以运用。后来看到BIM的一些资料,有个问题想请教各位嘉宾,大家在建筑主体上的BIM应用比较多,那么在装饰方面BIM应用的前景如何?为什么在装饰、装修上目前BIM应用的较少,或者说它的局限点在哪里?另外,有没有可能做些新的尝试,比如做集成性开发,因为我认为一个新的技术或服务的产生,必须有些必要的优点才能更好地推广,比如它能够更好地节约时间、更好地提高效率、更好地降低成本、更好地为大家提供更为广阔的服务,受众面就会更大,我的想法是看看能否做集成性开发,甚至是插件,在现有的BIM模型基础上添加装饰的内容,以便大同整个产业链,包括销售端的应用。

项国强,CCDI集团 BIM市场总监、项目经理
项国强:
大家问的都是很大的问题,甚至是一直困扰着行业内所有人的问题。不要期待BIM如同方便面那样将所有问题全都解决,或者使用一个方法或软件解决所有人的疑问,而且我们也要给它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我认为还是从需求方面思考这个问题,确定需求是否存在共性,如果是个性需求,现在看还是不太合适。针对共性的需求,将它们收集起来,看看哪些工具能够贴近、解决这些需求。譬如我们现在有一个建筑规划需求,如果行业内大部分方面——甲方和设计院都有共同的需求,某一款软件能解决其中部分问题,再用二次开发的方式把另外的需求解决掉。关于刚才提到的装饰工程问题,从产业链角度看,它更多属于设计的下层,而现在使用BIM的还是相对上层方面,比如设计院或者业主,施工企业也有做的,但是受众还是相对滞后。目前,装饰工程的门槛相对较低,比如我们的家庭装修,很容易就能找到人来做,让他们使用BIM不太现实。但从长远的角度,之前的学员提出的解决设备材料库的问题,后者是装饰库的问题,需要对BIM的原始资料库进行丰富。我觉得这些都是很好的课题,也就是如果存在需求,那么不管使用BIM或者非BIM的方式,只要解决了问题就行,不需要完全依赖BIM,我们要以一个跳跃的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发现通过使用BIM解决一个技术问题,比不用BIM花的精力要多得多,那么是不可取的,不要去生硬的套用。当然,我认为你们刚才提到的一系列问题将来都有开发的潜力,比如关于装饰材料,更多地要思考商业模式问题。我听过许多同仁表示,如果建筑材料商、设备材料商、装饰材料商能将信息免费上传就会解决很多问题,可是现在没有人愿意做这种尝试,可能涉及上商业模式的问题。那么像刚才几位有好的想法的学员多多参与,未来肯定有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倒不是说不可能,到底什么时候能做完或者说达到咱们的目的,我们通过客户接受度、大众接受度是有可能的。不管是硬件服务、软件服务,前期达到的程度是一样的。有一个项目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做了其中的一步,这就没有什么用处,要把BIM多了解一下,快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BIM还是为了服务,不管是做什么项目。BIM能达到的目的就是能节约多少时间。
叶岩:
有些问题我已经写在论文里面了,其中有一些想法,既然我们现在在做BIM,就要考虑BIM未来的方向是什么。我现在在想这个问题,我可以定义为BIM小组,BIM小组最后的方向是什么?是建筑方案、制图、还是管网综合?我估计以后这个方案肯定会用,翻图可能会应用越来越少,我建议今后公司要不要成立专门的管网综合公司。剩下就是BIM小组的构成人员,上次讲课的时候说加拿大那边BIM小组是一个IT支持部门,是搞计算机的。现在更多的至少中国不是这样,是建筑的实习生他们有大量的精力去做,或者说是施工图人员,还是说全专业的专业负责人。我想说专业负责人的经验会更丰富更好的能把BIM项目做好。下面就是BIM的价值。既然单位成立BIM小组,那么BIM要想生存好能给公司带来什么价值?还有就是公司内部推广,公司的培训机构,或者说是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我觉得很多公司做BIM可能会单独收费,这个区别于国外公司。我觉得BIM顾问今后可能会成为主流,BIM在5年或10年以后我们期待什么?以后是做技术支持呢还是像和CAD一样,还是我们单独成立一个工作室?我可能去解决一些异型的项目,我可能去找一些会BIM的来配合我做一些建筑。还有就是BIM能解决什么?我们设计人员在甲方心目中的形象如何?或者说会用一些什么新方法、新的技术让甲方认可?现在的一些项目总工可能才三十岁,甚至于他一个项目都没做过。原来的施工队水平非常高,可能施工图画的粗糙一点,有问题他现场都能解决。最后是整个产业链,我听说北京院在做这些事,有了模型之后预算建筑材料可以通过BIM模型整合到一起。
张昆:
我只回答我知道的一些东西,因为这个问题是我们这圈人这两三年前探讨过的问题。BIM究竟要干什么,有些数据分析方面是非常好的,包括一些对当地整体的设计BIM的应用是很好的。2007年我接触项目的时候也有这些问题,但是到后来就不多了。BIM出现之后因为很多人不熟悉,所以会有一些问题。不同级别要做不同的事情,我们设计就要做设计的事情。软件的功能不是很难,关键是怎么去做事很难的。如果只是为了BIM而设计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BIM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是整合、配合的工具。BIM最好是由具备IT开发能力的人去做,这样用开发的方式应用起来会比较好。BIM的工具书比IT工具书要多很多,有些是和IT有关系的。建立BIM小组要逐渐深入,这样比较容易控制成本,否则一次投入很大去做BIM,领导会觉得不可信。
|